被负面情绪感染时,不要自我反省!这么做才对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例子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并探讨如何避免被负面情绪感染,找到行动和改变的方法。
安抚负面情绪,只需要两招!
明明知道公司早晚会裁员,但真裁员时,才发现比预想的要难受,接下来一片迷茫……
感觉自己像深陷沼泽,身体不断下沉,快要没顶,无法呼吸……想挣扎向上,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偶尔半夜惊醒,再也睡不着。拿起手机刷招聘app,发现投出去的简历无人回应。越刷越焦虑,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想做点什么改变现状,却提不起劲。这种被负面情绪包裹的感受,让人窒息!
这是一位来访者在裁员时的心情写照,被工作逼到了死角。这让我想到了德国哲学家拉埃尔·耶吉(Rahel Jaeggi)提出的异化概念:个体与其活动、生活状况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失配或断裂。这种失配让个体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参与中感到强烈的排斥,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负面情绪。
在工作和生活中,分手、裁员等情况常常接踵而至。当我们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困境时,往往陷入情绪黑洞,或怒发冲冠,或郁郁寡欢。然而,除了将这些消极情绪随身携带,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清除这些坏情绪。
这时,你需要一个简单、易行、低成本的情绪安抚工具。它能让我们在下一次陷入情绪沼泽时,能够冷静面对情绪难题。下文中崇德介绍了两个情绪安抚工具,你可以试试,效果不错。
痛苦时,内省无法带来改变!
**
**
躺在床上睡不着时,我对自己说:“不去想外面的声音,我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结果失眠了。为什么会这样?
曾经带给我力量的内心对话,在我痛苦难受时为什么不起作用了?
苏联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发现,当我们在挑战一项需要极大努力的事情时,内心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分析,策划出一条最合适的成功路径。大多数情况下,内省能产生积极效果。
然而,当我们的情绪极度崩溃时,比如极度紧张、焦虑、不安、恐惧时,我们越专注于分析,离积极情绪就越远。换言之,分析导致瘫痪!
在痛苦中,内省无法带来创造力和生命力,相反,它充满破坏性和攻击性,并带来了一个潜在问题:喋喋不休。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伊桑·克罗斯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他将这一现象转化为帮助人们走出焦虑和困扰的方法。方法是:当我们设想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会变得更明智。也就是说,学会从远处审视自己。
具体的做法你可以阅读琬文老师的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启发。
改变,如此简单!
**
**
阿政曾经有十年烟龄。一次出差时,他路过机场书店,随手翻阅一本书《这本书能让你戒烟》。其中一句话如闪电般触动了他:“当你悲伤时,你点燃一支烟;当你快乐时,你燃起一根烟。抽完烟后,悲伤还是悲伤,快乐还是快乐,什么都没有改变。”
从此,他再没碰过香烟。
一句话让一个人不再抽烟,怎么会这么神奇?
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当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遭遇诸多烦恼、痛苦时,往往更容易理解一些道理。有时一句话就能让我们顿悟。
美国存在分析心理学家詹姆斯·布根塔尔终其一生研究和发展“主体性理论”。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各种活动填满生活,长久处于“待处理的任务”状态。
比如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如何评价自己、如何平衡照顾自己和替他人考虑,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基本问题会引发焦虑、自我质疑,也会让我们思考这份烦恼,重新审视当前的处境,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尝试用自己的方式逐渐夺回生命主权。
「什么都没有改变」,这句话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限制,也是一种熟悉的、固化的、被社会规训的模式。这种千篇一律、似乎被社会导演的人生状况背后,反映出对个人真实感受的忽视。在规训中讨好外部世界,将自己工具化、模式化,以适应群体生活。
然而,「什么都没有改变」也蕴藏着一种改变的力量。它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生活、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逐渐夺回生命的主权。你可以读一读北顾老师的文章,或许会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
对父亲又爱又恨,我该如何停止精神内耗?
一封来信 和父亲相处多年,积攒了很多消极的复杂情绪,想要和父亲切断联系不太现实,怎么才能有效避免父亲带来的内耗? 18岁之前,我对身边大人们的整体评价比较单一,随着年龄、社会阅历的增长,逐渐对身边的大人们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和人性上的认识。我的父亲可能没那么负责任,但对女儿曾经有过很好的关爱,我们拥有过最初始的美好。但是当我长大成为家里的得力顶梁柱后,我感到强烈的被...
如果你也想转行,这些能帮到你
最近连着做了几个有转行需求的来访者,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转行的主要原因,普遍来自缺乏希望感——行业下行、自己的人性系统与情境错配(最常见的是内向和高神经质)、职业天花板有关的职业倦怠等。 但不管怎样,根本之处,就是没了奔头——在挣扎中躺平过、拉扯过、自责过,甚至逐渐得过且过。 其次,大多数来访者对咨询的期待,往往在咨询伊始是期待咨询师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