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用生命故事理解自己

你是谁?不只是标签和特质的堆砌。回忆生命中的六个关键时刻,将散落的珠子串成独特的故事,你会在叙述中找到意义、统一和方向。生命故事,就是你最深层的身份认同。

琬文
琬文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琬文专栏#人生发展

琬文专栏 · 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你

理解自己,不仅可以通过特质、欲望和经历,还可以通过整合“生命故事”来看待,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

当你在讲述“我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未来可能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你就在回答“我是谁”。在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看来,生命故事就是人们的身份认同。

刚认识我的朋友,会从我过往的经历标签,比如留学生、创业者、两个孩子的妈妈等来了解我,而等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他们就会做出更细微和个人化的描述,比如“她说话很直爽,做事挺有耐心的,在工作中她很有条理,但是在家里她会容忍孩子的捣乱,忽视家中的无序”。

然而,这些特征和片段的描述,只能让你浅显地认识我,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就需要知道我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在我的生命中,什么给我提供了意义感、统一感和目的感,而这就是我的“生命故事”。

生命故事跨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随着时间的流淌,事件发生了。但是事件不会随机发生,是人的行动引发了彼此的互动,而互动促进人们做出种种尝试,最后迎来结果。

但是怎么理解这段时间呢?哲学家保罗·利科曾写道:“时间通过叙述才成为人类的时间,而叙事正是作为对时间实质的描述而具有了意义。”

只有当时间被叙述,它才真正属于你。否则,它仅是匿名历史的一部分。在广袤的历史面前,你只会有渺小感。但是当你把过往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像珠子一样串联起来,编织成你独特的故事后,生命的意义就会慢慢浮现。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建议,你可以通过回忆你人生中最关键的6个事件来理解你是谁,它们分别是:你最早的记忆、最重要的童年记忆、最重要的青春期记忆以及你的高峰体验、低谷体验和转折点。这些事件构成了生命故事的核心情节,它们就像电影一样,有人物、有场景、有互动、有想法、有感觉,它们在你的头脑里,栩栩如生,清晰可见。而你要做的就是把它们书写或者口述出来。

在你“最早的记忆”里,隐含了你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还是乐观,是浪漫还是讽刺;一个在生命头三年被父母悉心照顾、和父母有更多情感共鸣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拥有积极的叙事基调。正如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的:“婴儿时期留给我们的不朽馈赠便是希望感。”

在你“童年的记忆”里,暗示着你对世界构成的意向,是战士还是智者,是勇士还是隐士,是君子还是小人⋯⋯ 你在童年时假扮的形象、重复的行为、内化的父母形象,都会不自觉地转化成幻想和游戏,保留在你无意识的世界中,对你成年后的行为和体验产生持续的、无意识的影响。

而在你“青春期的记忆”里,潜藏着你作为故事主人公的需求、欲望和目标。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心智是一种意识形态式心智。在这个年龄段,人们会思考有关善和真理的问题,会产生对世界如何运作、生活意味着什么的思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你开始寻找“我是谁”的真相。

在回忆你的“转折点”时,可能在该事件发生时,你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生命的转折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回头看时,你把这一时刻当作你的重大转折,这个事件的呈现,本身就说明了很多,努力领会这一特定时刻在你整个人生中的意义。

“转折点”“高峰体验”和“低谷体验”像网络般交织在你庞大的生命故事里,而在你的细节描述中,往往可以看到你的动机偏好,即你更追求权利与成就呢,还是爱与亲密关系。

莱文森教授将20多岁之后的阶段称为“30岁过渡期”。在这个年龄段,人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比如职业女性,不同于初入职场时的风华正茂,在这一过渡期的主要任务就变成重新评估职业和家庭的相对重要性。

研究发现,在20多岁时注重“爱与关系”的女性,到了30多岁可能会更关注个人主义的目标;而20多岁时更注重职业的女性,在30多岁左右会突然变得更加关心婚姻和家庭。

尽管,你的生命故事会出现分化和对立,比如女性在不同年龄段动机偏好的变化,还比如在二三十岁时,你可能会同时关注多个甚至可能是矛盾的角色榜样,并且长时间无法形成统一。然而这种不和谐完全符合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在30岁时写道:“我自相矛盾吗? 那好吧,我就是自相矛盾。但是,我博大浩瀚,我包罗万象。 ”

任何时期都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然而在混沌中找到有序、在冲突中寻求和解,似乎是我们人类的使命。因为人类大脑偏爱一致性,一致性可以给我们意义感和动机。而动机有助于组织我们的行为,为我们提供做事的动力和方向。

当你把所有回答整合起来后,你就能归纳出自己生命故事的核心主题和思想。相较于人格层面,叙事属于认知层面,它的可塑性更强,它能影响我们在生活里的行动,也能让我们从个人经历的事件中获得教训、顿悟和成长。因为很多现实中的事件,背后原因往往暧昧不明,在叙事的思维下,我们就能发现那些“底下意义远胜于表面表达”的部分,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感、统一感和目标感。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43 期。

东木咨询
琬文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琬文

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女性发展海外留学背景创业管理

英国UCL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上市公司产品经理,民企高管,拥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两娃妈妈。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各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女性来访者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