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神经质,情绪发泄不出去?你需要这篇「情绪稳定手册」!
这是咨询室内常见的一类困惑,这类困惑的来访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神经质较高 。
神经质高的人,如何调节?
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麦克雷和保罗·科斯塔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中,将人分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五种特质类型。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格特质具有较强的遗传成分,并且大多数因素在一生中保持稳定,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难道神经质高的人就注定只能拥有坏情绪吗?肯定不是的。
神经质偏高的人对情绪信息,尤其是负面情绪感知更为敏感,因而常常多了更多内心戏。比如,高神经质的人往往都忽视了物理隔离的作用,社交媒体一个劲地弹消息,很容易让人的火气上来。如果你懂物理隔离,一下子就屏蔽掉部分坏情绪了。
具体的调节方法,翻翻小叶老师的这篇文章,轻松拿捏高神经质!
情绪发泄不出去,怎么办?
“我知道情绪压制不好,但是有时候想发泄,又不知道能对谁发泄,有些事似乎不值得发泄,更担心会被人误会无理取闹,尽量自己默默消化,却消化不良。”
这是来访者的一段心理独白,听得咨询师都有些动容。是啊,要么不敢发泄,要么发泄伤到了家人、朋友,最后没有伤到别人,却伤到了自己,内伤!
内伤之后,这无名的坏情绪会经常萦绕在心间,时不时想一想,想想就难受,越想越气。有点儿风吹草动,这伤害自己的坏情绪又反复出来,再次刺向别人,或者受伤的还是自己。
该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掉呢?不想再伤害自己,也不想要伤到他人。
其实,情绪的宣泄有很多方法,就像林彤老师建议的一样,可以尝试把当下最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小公式是:“我感到___”,比如我感到很不爽。
具体的操作,你可以读读林彤老师的这篇文章。
不关注情绪,就不会爆掉了吗?
一位来访者在和咨询师的沟通中,突然哭了起来。在无声的泪水中,他幽幽地说了句——我其实已经爆掉了 。一个人情绪好好,怎么会哭起来呢?
来访者形容自己是太忙了,真的是太忙了吗?还是良好的情绪感觉只是一种自洽的幻觉?
当一个人全情投入在工作中时,兴奋、期待、激动难以言表。这时候,身体会很配合地调度身体预算,即分配身体资源供我们消耗,让我们保持有足够的能量投入“战斗”中。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忙碌时,我们往往精神亢奋,觉得自己是三头六臂的超人。
并且光身体准备还不够,我们还会选择性地忽略掉与目标无关的一切事情,比如我们的情绪感受。换言之,像负面情绪之类的这些干扰,就要尽量压缩它的存在感。
完全不把情绪当回事,当它根本不存在,否定它给自己有影响。比如今天明明很累了,还是要硬撑着写完这篇文章。
除了忽视,还有偏见,比如认为越是关注情绪,情绪越是会被放大。所以,情绪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然而,压抑的情绪终将爆发,那时将一发不可收拾!
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我们减少因忽视情绪而带来的负面结果呢?林彤老师给出了2个巧妙的建议,你可以花5分钟读读,会有新的启发。


相关文章
当你出现这些情绪困扰,可能是因为你失去了“外壳”
01 凯瑟琳的困扰 萨尔瓦多·米纽庆(Sa1vador Minuchin,1921-),美国结构家庭治疗创始人之一,他放弃了注重个人心理研究的传统方法,考虑到了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在塑造人们行为上的作用。他强调个人与环境中他人的互动关系,而不再是个人的内在活动。 !(/column-images/beigu/2024-09-18-17319182577040.6550756574...
总有一句话,能说进你心里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年少时,常常对这类话无感。初见惊艳,后来总觉得带着浓浓的鸡汤味,犹如父母长辈口中“正确的废话”,如果不是读书时强制背诵,在作文中为了使用金句增加分数,大概是很难理解为啥那么多人将其牢记一生的。 人长到年龄,突然觉得很多“老话”简明扼要,寥寥数语,就将智慧浓缩,不仅点明现状,给出方向,还顺带调整了心态,常读常新。用经历而非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