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扬名老师关于情绪的分享,分享我自己整理的5点收获:
1.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导演。
扬名老师在分享时提到一个例子,当你买了一杯咖啡,突然被一个人撞到,咖啡洒了衣服还弄脏了,下意识的反应大概率是生气。但如果抬头看到撞你的人是朋友,立马就会释然,对方肯定不是故意的。如果撞你的人是一个和你关系不太好的人,生气的情绪就很有可能愈演愈烈。
我们的情绪是被建构的,身体感受、过往经验,都会参与这一过程。而正因为是被建构出来的,就有了设计的空间。在下意识的情绪反应之后,我们还可以做出再评估,选择不一样的行动反应。
2.在不可控的时代,找到自己人生的锚点。
焦虑,是因我们对要做的事情感到不可控而产生的。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候,要学会回归到生活中,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为自己建立锚点。
这个锚点,可能是兴趣爱好、运动、副业。当我们在生活中找回一些掌控感,状态就会越来越好。除此之外,阳老师经常说的,要看好书、要构建自己的优质信息源,我觉得也很有帮助。
我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过载,被太多无关的信息影响之后,愈发觉得生活不可控,无力感越来越强。5月份开始,我做了一个行动实验,有一整个月的时间,没有刷过知乎、微博、小红书,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关注热点新闻,专心的看书、听课、运动、做冥想、刷刷阳老师的知识星球。
一个月下来,发现自己真没错过什么,收获是觉得思维更清晰了、也不像以前那样觉得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常常觉得疲惫。
3.和情绪做朋友
我很喜欢扬名老师的一个比喻,就是把情绪当做海面,自己飘在上面,顺着海水的起伏波动就好啦。飘着,就是不挣扎、不评判、接纳自己的情绪。
我是一个睡眠不太好的人,以前失眠的时候总有一种灾难性的想法:完了完了,睡不好第二天就毁了。躺在床上睡不着就特别焦虑,烦躁。这次索性接受了睡不好这个事实,开始观察失眠之后的身体表现,发现其实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也就是比平时累点,但是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连运动也可以正常进行。
接受之后,晚上再睡不着,就可以比较平静的爬起来看书,看到困了再接着睡。失眠这事带来的困扰,就自然消退了许多。
消极情绪来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会觉得:这是不好的,然后挣扎着要去摆脱,但越挣扎越是会被情绪带着走。反而接受情绪的存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等情绪的强度自然下降就好。
扬名老师提到一个小技巧,就是可以提前给自己设置一个情绪宣泄的专属空间,遇到事情时,在这个小空间里吐槽、骂人都可以,但是不要被别人看到。可以提醒自己先等等,等情绪的强度下降之后,再去处理这个事或者和对方沟通。
4.学会割舍和一物多用
有小伙伴问到扬名老师是如何既能兼顾学者、父亲、心理学科普作家、播客主等多个角色和身份。扬名老师很真诚的分享两个心得,就是学会割舍和一物多用。
5.如何和孩子沟通情绪
扬名老师建议,在和孩子沟通情绪的时候,要分析情绪产生的过程,让孩子知道中间的环节,这样能帮助孩子把情绪和人分开。
在看扬名老师推荐的《认识大脑》(巴瑞特教授写的关于大脑的科普书)时,我意识到,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塑造大脑神经回路的过程,让孩子有机会意识到原来情绪是这么产生的,未来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我可以怎么办。父母/抚养人在孩子的大脑发育过程中,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后想说一句,扬名老师除了分享的内容非常优质之外,还特别温柔,声音也非常好听[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