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成为咨询师后,我是如何管理情绪的

从焦虑的新手咨询师到从容面对,我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两次剖腹产手术截然不同的体验,教会了我什么?当孩子睡前习惯成了全家人的'战争',我又如何从愤怒中抽身?成长路上,我们都在学习与自己的情绪和解。

陈果
陈果咨询师
#陈果专栏#咨询学习

陈果专栏 · 期待你的故事

几年前前,做人生发展咨询师学徒,我是焦虑的。咨询日的前几天,我就开始紧张,反复琢磨如何解题更巧妙,担心平庸,更担心让来访者失望。设计沟通,写逐字稿。写完后,又担心自己现场不能灵活应对。

咨询后放松不下来,我总在反刍做得不满意的部分:“当时怎么没想到……当时怎么会这样说……这个点还是没说清楚……我的表述太平淡了……”,迟迟不能“撤回”。

如今,随着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增长,我调整了角色定位与预期,加上团队成员的相互支持,沟通前的焦虑轻多了。沟通后,我用积极的复盘替代了反刍,“撤回”便成为了对下一次沟通的期待。

不仅如此,生活中我也收获了新感受,负面情绪减少。如同当初在《心理治疗的精进》中读到的那句话,“我们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了胜利。心理治疗的艺术并非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持续的成长。”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次持续的成长。希望我的故事能带给你成长。

01

开始做学徒时,我一边卷工作,一边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练习技巧,忙得不可开交,竟意外迎来了二胎。

生第一个孩子是剖腹产。手术头天晚上,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一大早被推去手术室,家人不能跟上来,我不敢到处看。只记得走廊里由门开开关关带起的风,凉飕飕的。自己孤零零地躺着,又冷又怕,身体不住发抖。手术室里的谈话很轻松,自己是格格不入的那个。顾不上而立的年龄与母亲的身份,我绝望地寻求安慰,与麻醉师说:我在发抖。他不以为然地嗯了一声,让我像大虾一样蜷着身子,继续他的操作。好不容易麻醉好了,我已经傻到分不清“痛觉”和“感觉”。明明麻醉了,身体却有被用力拉扯的痛苦,难受极了。

我咬牙忍着,心里暗暗地想:再也不会有第二次……

这次还是剖腹产,刚进手术室我依然紧张。躺病床上,我摸着还算柔软的被单,调整双腿的姿势,让身体舒服些。过程中,对身体的感知把我从紧张的念头中拉回了眼前。我开始深呼吸,尝试着放松。面罩送来的氧气没有味道,有些清凉。麻醉医生温和专业,每做一步会告诉我接下来的感觉。当暖流从腰部流向腿部时,我觉得自己彻底放松下来了。因为我可以饶有兴致地听主刀医生讲段子了,还了解到了产检增项的原因。拉扯感如期而至。这次,我让自己顺着拉扯晃动(感觉,应该没真的动),不去做任何的抵抗。身体是大海上浮浮沉沉的小木船,与海天融为一体。手术后,我既放松又兴奋。没用镇痛泵,痛感比第一次术后轻得多。至于宫缩痛,医生预告了,我没感觉到。

不同人对疼痛的感受不一样,我的经验对你来说或许不能照搬。但是,同样是剖腹产手术,第二次的难度还要大些,为什么疼痛体验会比第一次好很多?也许有环境的变化,比如这些年医疗水平的提升,医生对疼痛管理的关注,这次遇到的医生经验更丰富,等等。还会有一回生二回熟的心理变化,未知恐惧减少了,信心增加了。此外,不得不提及我使用的一些平缓情绪的小技巧,比如深呼吸、感知当下身体的真实感受、顺应情境不较劲等等。

以前每次打针医生都会说:放松,越紧张越痛。我现在是真实体会到了。我们真的可以通过放松减轻身体的疼痛,而不是在恐惧中体验痛苦的加强。

02

产假期间,我发现老大形成了一个“坏习惯”:晚上睡觉很晚。这让我担心。睡眠时间不足,不仅影响第二天上课,还不利于她的生长发育。

最初我认为是给她安排的课外活动太多。她做事慢,上课外班、吃饭、做作业、看书、洗漱,到睡觉时就很晚了。我火速停掉了她工作日的课外班,又发现她在偷偷玩iPad。长时间看屏幕浪费时间,还影响注意力和视力。这是我的失误,不能依靠小孩子的自我控制来抵御iPad的吸引。于是,我购买了其他工具作为替代,把她的iPad藏了起来。一通折腾,她还是很晚睡觉。

不甘心。我继续观察,发现她准备睡觉的时间太长:一小时。这一小时里,她在房间与卫生间之间跑来跑去,忙忙碌碌。我分解了她的每一个步骤,与她充分沟通,去掉没有用的部分,比如多次洗手。给她买了她专用的洗衣液、洗手液,以免她反复洗公用的肥皂、香皂。还用一次性洗脸巾替代毛巾。不仅如此,我还搞了积分制:30分钟内完成洗漱,并且在10:30前上床睡觉就能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到一定数目即可换钱,由她自行支配。这套打法也失败了。她在如何计算洗漱时间上与我争论不休,还会在最后几秒钟上床,在床上继续她没做完的流程。

有天晚上10:40,她还坐在我的床头吹头发。看着她不紧不慢的样子,吹风机呼呼的声音让我心烦意乱。过去这么多努力白费了!焦急、愤怒、失望、无能为力……各种情绪涌了上来交织在一起,我爆炸了。我从背后双手晃动她的肩,冲她喊:“你完了,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这样下去你完了!” 

喊完后,我突然听见了自己的声音,意识到自己失控了。反复失败带来的挫折感,那种明明是为你好,但你听不进去的无力感,让我负面情绪井喷。我去洗了个热水澡,让自己平静下来。接着,我开始反思我情绪快捷键里蕴含的逻辑:她行动效率低,不能适应以后越来越忙的生活节奏,会竞争力不足。我以前在她身上投入的那么多时间精力取得的阶段性成绩都浪费了。她睡眠不足,还有长不好的后果。她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她完了。

你看看这逻辑是不是有些不对劲?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个人概念,承载了我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认识和体验。基于这些概念,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事件做出预测,并利用这些预测做出反应,指导我们的行为。在复杂环境中,我们因此能快速有效地行动。但是,我们的概念也可能阻碍我们的行动。当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时,尝试自我反省,也许能帮助你自我突破,重建更适应当下情境的概念。

我反省了,我是这么想的:事实真如此么?这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我的想象?她能理解吗?她虽然睡眠时间不及标准,但白天有表现出精力不济吗?身体发育有落后吗?若真到中学更忙了,那时候的她能力也会更成熟,所处环境也许会促进她作出调整。退一步说,就算她不调整,比别人晚睡二十分钟,又有多大影响呢?就算她比自己遗传下来的标准身高矮些,又能怎样?我自己个子小,但这么多年下来,对我伤害最大的,是我对身高的执念。

现在,我放下了执念,亲子关系也恢复往昔。她的睡眠时间依然比我的规定晚。没了监督、催促、奖励,她的睡前洗漱时长稳定在40分钟左右,比我的要求多了10分钟。

03

我喜欢去远方旅行,因为开始的几天总是很漫长,像童年时候的白天一样。

今年我们去了海边,理所当然安排了出海一日游。去程飞机,阳光刚好,景色美得不可思议。俯瞰海中的鲸鱼母子,海水安全又包融,小鲸鱼快乐地跃出水面。目的地是珊瑚礁,我们与水里的鱼玩得很嗨。下午回程坐船,我才发现,风浪有些大。 我们的游船不算大,在风浪中摇摇摆摆,像只陆地上的鸭子。虽然看起来没有危险,却让人犯晕。我原本坐在二层室内的中间位置。船晃得我无所适从,似乎下一秒就会从座位上滑下来。我荡秋千会晕,坐过山车得闭着眼睛一路喊才能安全下车。因此,眼前两个多小时的航程让我有些绝望。我决定做点什么,扶着座椅到了窗户边,紧紧贴着座位与船舱的夹角,透过玻璃看海浪,企图预测下次摇晃的程度。

猜猜我看到了什么?鲸跃!虽然远了些,但有好几次。我似乎找到了解药,开心专注地找鲸鱼。这时,因为位置靠近门,我被船员提醒不安全。我索性出了门,与几个小朋友一起坐在了甲板上离船舷最近的座位。新鲜的空气一下子灌进肺部。海风凉凉地吹着。被摇得晕乎乎的我醒了过来。

我明白为什么小朋友们选择这里了。海浪偶尔会打上来,拍人一脸海水。每次被拍,小朋友们都兴奋不已。看到小朋友们积极参与的游戏,我想,为什么不呢?于是,我把坐交通工具的预期调整为了坐水上过山车。浪来了。手紧紧抓着栏杆准备好游戏。我们高高被抛起,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砸下,长长地呼出,发出开心的喊声。调皮的海水时不时前来凑个热闹,意外又惊喜。抹去脸上的水,眼望远处时隐时现的鲸鱼。这个自然游乐场好有趣,甚至希望下一个浪来得更猛烈些。

两小时很快过去了,我玩得有些累,但心情和状态很不错。回到船舱,乘客们的脸色不太好。我家坐过山车的高手们一个个萎靡不振。拉着老大到甲板上吹风。没一会儿,她灰白的嘴唇就恢复了勃勃生机。像往常一样,她张罗着要吃下午茶。几分钟前,她还说难受想吐。在接受了海风洗礼的十几分钟后,我们就一起在两团乱舞的头发丝中吃点心了。小朋友连连惊叹大自然的“复活”能力。

面对相同的环境或事件,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的体验会基于我们的预测,而这些预测是基于我们过往的经验。通过有意识地调整预测,不选择对场景最匹配的那个,我们就可以改变我们对事件的体验。比如明明是在交通工具上,我不使用乘坐交通工具的预期(自动的且最匹配的预测),主动选择了游乐场的预测,我的体验就完全不同了。

现在,我正在琢磨,如何把工作当作游戏,让它变得更有趣。

东木咨询
陈果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陈果

咨询师
职业发展女性发展家庭与个人

中科院硕士,有丰富的500强外企、民企人力资源工作经验,两个女儿的妈妈。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处理有一定工作经验来访者的职业发展和探索疑虑,女性职业、家庭与个人发展。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