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家庭情绪拉锯战

一和母亲说话就吵架,想和解却迈不出那一步——那道坎儿究竟是什么?「我爱你」与「你必须听我的」构成的双重束缚,让多少家庭陷入相爱相杀的情绪拉锯。如何打破这个困局?

林彤专栏 · 陪你发现优势与方向

我有一位朋友A,曾向我求助如何解决他与母亲之间“相爱相杀”的情绪困扰。他说只要一和母亲说话,就会变成吵架。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不满意母亲多年来的沟通方式——无论何时,母亲总是在明里暗里传达出“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结果,幼年时脑海内的无声对抗,终于在长大后变成了难以自制的情绪化行为。然而,当他很自责地想主动做出改变时,却觉得内心有一道坎儿阻拦着他,让他羞于开口和解。

那么,这道坎儿究竟是什么呢?

从表面来看,A之所以会“一说话就吵架”,根源在于他与母亲相处时,陷入了“以母亲的反应而反应”的自动化反应中。

从心理学家默里·鲍文(Murray Bowen)的理论来看,A的状态属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表现。所谓“自我分化”,指的是人们投入和绑定在关系中的生命能量比例之间的差异。分化水平越低,个体绑定在关系中的能量越多;分化水平越高,个体保留用于自身功能的能量越多。

换言之,一个分化水平低的人,会把注意力更多投入到关系中,因此,他们更容易在关系中捕捉和放大威胁感,更容易陷入“以对方的反应而反应”的行为模式中。

原生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水平,往往影响下一代的“自我分化”水平。所以,家庭中“自我分化”水平都较低的双方,往往会相互拉扯,陷入爱的角力——一方期待另一方给予更多“爱的回应”,而另一方也需要对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爱的支持”。

如果彼此都提供了对方最想要的东西,那么这段关系至少是相对和谐的(并不是说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双方都感觉到错付,例如我朋友A和他妈妈,那么双方将产生巨大的冲突。

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既然A已经有了主动改变的意愿,他为何迟迟迈不出行动的那一步呢?

这涉及沟通中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来自作为家庭权威的母亲所发出的信号。在明里暗里的沟通中,她始终传递着两个矛盾信息:第一个信息是“我爱你”;第二个信息是“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不爱你”。

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在家庭生活中极其常见,它也被英国心理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称为“双重束缚”。其核心特征是: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无论他如何反应,都会被拒绝或否认,最终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

“双重束缚”是很多家庭关系纠缠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A的母亲同时给出了“爱”与“不爱”的矛盾信号。

对A而言,“双重束缚”的矛盾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战或逃——“战”体现在A和母亲一次次地吵架,而“逃”则体现在A因羞于敞开心扉而回避。换言之,这种矛盾状况才是A想改变却很别扭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也有与A类似的困扰,该怎么办?从情绪健康的角度,我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接纳不完美的美好。接纳母亲的沟通方式就是如此,你难以改变,而你也受母亲影响,在关系模式上难以突破“自我分化”偏低的状态。但是,接纳的目的并不是让你放弃行动。相反,接纳的目标是让你得以抽身出来,关注环境中的其他可能性,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需要提醒你,“接纳”并不是一个容易马上做到的行动。难点在于,一旦与母亲发生冲突而陷入负面情绪,你往往难以用更冷静的态度去接纳。

所以,第二个建议是保持距离,减少与母亲之间的互相干扰,让你们的情绪更加独立,从客观上减少冲突的频率。

如何保持距离?这里有两种情况:“住在一起”与“不住在一起”。如果你们“不住在一起”,那么本身就已经保持距离了,无需太多调整;但如果你们住在一起,那么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增加距离感:

在家里划出一个专属区域作为你冷静的空间,例如阳台的一个植物角,或者书房里的书桌;寻找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例如,小区里的某个角落,或附近公园的某个地点。当你和母亲情绪距离太近时,你可以试着待在自己的专属区域或到第三空间走走,拉远距离。

以上两个建议主要针对你本人,你可以主动操作。那么,是否还有更巧妙的方式,例如能减少母亲对你的控制感呢?这就是第三个建议:让母亲的生活丰富起来。例如,培养或支持她的兴趣爱好。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首先,母亲会有更多积极情绪;其次,母亲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从而减少对你的过度关注或控制。

还有一种“隔山打牛”的方式,辅助缓解关系中积累的消极情绪。

这种方式就是从其他人身上感受到爱。例如,通过给予与付出的方式来感受爱的互动。这背后的逻辑是:当我们长期关注某个领域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更擅长加工这一类事情。所以,当我们长期关注亲密关系问题时,我们对人际关系中的其他类型关系,如重要他人、陌生人等也会更加敏感,也更容易获得积极体验。

所以,如果你也有像A这样亲密关系上的困扰,不妨把眼光放在更大的社会互动上,从其他地方感受爱。当你在别处得到满足时,你那些未满足的遗憾反而没那么糟糕了。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35 期。

东木咨询
林彤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林彤

咨询师、东木咨询教研人员、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情绪困扰自我探索

武汉大学毕业,曾从事电商运营、品牌策划、广告运营等工作。擅长情绪困扰、自我探索类型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