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空间改造你

「怎么跟你说了100遍还是改不掉?」也许问题出在你尝试用「说」来解决问题。空间对人的影响远超想象——私人领地、专区专用、标志物陈设,这些无声的力量正在悄悄改造你的行为与情绪。

林彤专栏 · 陪你发现优势与方向

生活是由无数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构成的,而其也往往成了我们关系中的隐形炸弹。

例如,当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打开门的一瞬间,看到地上的纸巾,再看看那个没有套垃圾袋的垃圾桶,你突然感到一股怒火涌上心头。

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就是“说”:要么责骂对方,要么试图讲道理。然而,很多人却发现:“怎么跟你说了100遍,你还是改不掉?”问题或许出在你尝试用“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依赖语言来理解世界,这个惯性会直接影响我们改造世界,我们也会尝试用“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开篇的情境。

然而,与语言相比,非语言的影响往往更加潜移默化,并且能更高效地达成目的。在这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空间”对人的影响。

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空间对人的影响。例如,在层高更高的室内,我们的创造力会得到提升;当办公室采用开放式工位时,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多,但与此同时,这种破坏隐私的设计也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当环境中有更多“软性景观”,如阳光、绿植、花卉,以及可爱的动物时,我们更容易无意识地沉浸其中,获得更好的放松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空间对人的行为约束无处不在。例如,许多公共空间的椅子,如咖啡厅,会被特意设计得让人“久坐不适”,以避免长期逗留,影响客流量。再如,不少公园将大门改为开放式(即没有固定入口)后,公园的人流量显著增加。

那么,在生活里,该如何利用“空间”的力量帮助我们悄无声息地调整情绪,改变行为呢?下面与你分享几个方法。

1.尊重每个人的“自留地”

  “自留地”是指每个人的私人空间。这里很关键的操作是,为每个家人安排一个专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自留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孩子的秘密基地,如帐篷;也可以是个人的休息乐园,如专门的茶桌;或者是乐趣小天地,如阳台上的植物角。

  私人空间对情绪健康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私密性”的需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私密性是个体对他人接近自身或其所属团体的选择性控制。这不仅仅意味着远离他人,它也是一种主动的界限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决定与谁互动、何时互动以及如何互动。换句话说,私人空间赋予人们控制感,即决定他人是否进入自己空间的权力。这是我们自我边界感的关键来源。

此外,私人空间能够帮助我们缓冲并消化情绪和压力。例如,我们常说“我要静静”,这其实是人在情绪低谷时,需要独处、减少干扰、整理情绪的表现。

有些行为尤其不尊重私人空间。例如,有些家庭中,某个成员掌控欲特别强,会对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话语权。每个物品如何摆放,哪个角落不能有脏乱,全都要以他的个人意志为准。家里的成员要么与他顶撞,要么敢怒不敢言、阳奉阴违,或者放弃抵抗,选择退缩和漠视来应对掌控者的指令。所以,当关系里任意一方感到自己的空间被侵犯时,实际上会感到自己的“自我”也被冒犯。

每个人的需求各异,对私人空间的界限也有所不同。有的人需要更大的范围,有的人需要更小的范围。不管怎样,尊重彼此的空间边界是第一步,做到这一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情绪,更愿意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对方的观点,并作出行为上的妥协。

2.专区专用:空间约束行为

所谓“专区专用”,是指将空间划分为特定功能的专用区域。例如,如果你想让小孩多读书,就可以在家里布置一个专门的阅读角。无论是孩子自己阅读,还是你陪伴他一起阅读,你们都会来到这个阅读角。这样,空间与行为之间就形成了“心理契约”——只要我来到某个空间,我就进行特定的行为。

我们对空间的定义,往往是基于特定行为的。例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餐桌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交流感情、分享生活的场所。

因此,空间对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理限制,更体现在心理暗示。我们可以反向利用这一规律,想要引导某人做出特定行为时,或许不需要争辩,而是通过调整空间,让环境自然而然引导对方的行为。

3.标志物:增加领域的归属感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并且可以通过“专区专用”的方式来引导行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比如,如何让他人在面对我的“自留地”时知难而退,或者当自己进入功能专区时,能够专注于该区域的目标行为,而不是做其他事情?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实用小技巧:在空间里陈设重要的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会暗示这个空间的主人、身份以及用途等。举几个例子:

阅读角:书架和书籍。

大学生宿舍的个人区域:偶像的海报。

私人办公桌:家人的照片。

不要小看这些标志物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当我们处在充满自己标志物的空间时,更容易作出符合自己利益、基于自身需求的决策。换句话说,领地里的标志物能够潜移默化地调节情绪、影响行为。

空间对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日常的觉察,因此,巧妙利用“空间与人”的关系,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45 期。

东木咨询
林彤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林彤

咨询师、东木咨询教研人员、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情绪困扰自我探索

武汉大学毕业,曾从事电商运营、品牌策划、广告运营等工作。擅长情绪困扰、自我探索类型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