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人类行为探索的兴趣,历久弥新。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理解。B.F.斯金纳是这一派别的代表。他认为,只有行为,没有心理;研究心理、情感、认知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是不科学的。
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崛起,心理学家开始承认认知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就像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认知—行为—环境”三方互惠理论,就是描述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的社会认知理论。
渐渐地,环境对心理、认知、行为有影响成为共识。但是,心理学家对环境的研究还是大大落后于对人格的研究。
对外部世界之于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历来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兴趣所在。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实验,就极其经典。几十年过去,这些实验一直没被更新,也没被超越。
李•罗斯和理查德•E.尼斯贝特,是鼎鼎有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李·罗斯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因归因偏见、判断和决策缺陷以及解决冲突的障碍等研究而闻名,理查德•E.尼斯贝特是密歇根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因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
罗斯和尼斯贝特合写的《人与情境》一书,介绍了情境影响的重要性,希望纠正大众高估人性、忽视情境的常识。他们点出社会心理学三大贡献——情境主义、解释原理和紧张系统,又可被称为三大基石。
情境主义,指情境的影响很微妙,通常你认为某事与人性有关,但其实可能只与情境有关。例如,我们认为老人跌倒了,你扶或不扶,跟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有关。但情境主义告诉你,你是好人或坏人,跟扶不扶老人无关。那跟什么有关呢?跟情境有关——跟你身边是否有旁观者有关,跟你是否在匆忙赶路有关,甚至,你在这一个情境中扶老人,无法预测你在下一个情境会扶老人。这个原理仿佛是要告诉你,知人知面不必知心,因为知道了也没什么用,重点是要知情境。
情境的解释主义或主观主义,这个原理是说,同是一个情境,对不同的人来说,感知到的情境是不同的。例如,一个老人正在走路,突然在你面前跌倒,若你当时赶着上班并且快要迟到了,对你来说,这个情境可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在老人跌倒的路上,除了你,还有另一个人,这个人恰好是个自由职业者,恰好刚刚吃完一顿美妙的早餐,他不必赶着去上班,看到老人跌倒时,他就可能认为这个是“需要他帮助”的情节,会立即跑过去扶老人。
紧张系统概念,是将情境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倾向达到各力的平衡。太紧张了,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或关系会被调整,从而达到平衡。典型的例子是认知失调原理。一群大学生参加一个无聊的活动(转钉子转10分钟),事后有人会得到20美元,有人会得到1美元。假如他们都会被下一位即将进入房间实验的人问“这个活动有趣吗”,得到1美元的人普遍会说“有趣”。因为他必须调整认知才能解释这个无聊的行为。
一般人、一般心理学更重视人格特质,实际上,对于人的行为预测,从人格特质角度来观察,缺乏一致性和跨情境连续性。因为人会依照情境来作出反应。这是沃尔特·米歇尔在 1968 年扔向心理学界的一颗重磅炸弹,余震尚在。
人格特质对行为的预测只有 0.3 的相关性,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对人的预测呢?罗斯和尼斯贝特认为:“只有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意图、战略假设、自我知觉和对相关情境的推断(即该个体对自身行为意义的理解)时,他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连贯性。”具体来说,意思是:
1.目标和偏好。人们的行为是围绕各种短期、长期乃至毕生的目标来组织的。人们制订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监控目标的进展,维持或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某人在某情境的言行一致性,以及他如何在不同情境改变自己行为,以及如何应对自身目标实现的情况来理解。
2.素质和能力。要理解行为的连续性和表面上的不连续性,不仅要了解一个人的目标和标准,也要了解这个人实现目标、达到标准的能力。比如有学者提及“社会智力”的概念,包括为实现目标制订短期或长期战略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领域特有的专业知识,例如,与同龄人相处,仔细规划时间和资源,掌握有助于成功延迟满足的认知策略。
3.情境的主观表征。也就是明白此人对情境的知觉。
4.归因方式和个人效能感。也就是对于某些事情,个人如何解释,以及他是否觉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采取相应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5.自我概念。如何看待自己也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人们存在自我图式(self-schemas),或者说对自我的概念性理解,这种图式或理解用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从不同的维度来监控自己。有一篇论文指出,人们不仅根据当前的自我概念来指导行为,而且也根据“可能自我”,即通过行为改变可获得的积极自我概念和可避免的消极自我概念,来指导他们的行为。
之前我曾写文章回顾今年没完成的目标,提及一个观点,无论我认为这事多么值得去做,我都没有行动。人都是这样,对新年目标是否许下宏愿丝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调整身边的情境,从社会影响和社交互动上给自己施加力量,这才能对你的行动有一些推动作用。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39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