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熟人关系,用社会学家格兰诺维茨(Mark Granovetter)的概念来说,叫作“弱关系”。他1970年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师从社会网络分析创始人之一哈里森•怀特( Harrison White )。1974年,他将博士论文修订后出版了《找工作》一书,成为社会网络新社会经济学的里程碑之作。
在《找工作》中,格兰诺维茨提出“弱关系假设”,指出人们主要通过社会关系找到工作,而通过弱关系获得信息得到工作的人,地位较高、收入较高。
格兰诺维茨在美国波士顿郊区随机调查了282名男性白领就业者。他发现,最近一次有职业变动的被访者中,56%是通过社会关系渠道找到目前的工作,18.8%通过正式渠道如广告等找到工作,18.8%通过直接申请找到工作。在未考虑变动工作的人当中,有72.1%通过关系找到目前的工作;而曾经考虑过换工作的人当中,有57.9%的人通过关系找到现在的工作。
为什么社会关系能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其实,找工作是一种信息匹配的过程。格兰诺维茨认为,个人高度依赖其现存的个人关系来获取工作变动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弱关系。
格兰诺维茨所说的关系,是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联系。关系有强弱之分,强关系维系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和组织之间建立纽带关系。
区分强弱关系,有四个测量指标:
1.互动的频率,互动多的是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 2.情感密度,情感较深的是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 3.熟识或相互信任的程度,熟识或信任程度高的是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 4.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的是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
强关系通过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建立,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建立。因此,不难理解,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雷同的、同质性的,而弱关系带来的信息重复性更低,是异质性的。弱关系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道“信息桥”。
强关系?弱关系?不同文化也有差异性。格兰诺维茨的研究对象是美国白领男性,他认为通过弱关系获得信息的人最终得到的职位地位较高、收入较高,而通过强关系获得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减少。
日本的学者率先起来反对。1985年日籍学者渡边深在东京研究了2500人如何找到工作。他发现,大部分日本白领劳动者通过强关系搜集职业信息;在职业流动方面,日本白领越是通过强关系找到的工作,越能得到丰厚报酬,对新职业的满意度越高。
中国的学者边燕杰得到的结论也似乎“证伪”格兰诺维茨的“弱关系假设”。 1997年,中国社会学家边燕杰在天津开展了一个样本数为948名的调查。他发现45%以上被访者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第一份工作。其中,43.2%是通过亲属,17.8%是朋友,而71%被访者与帮助者的关系“非常熟悉”或“很熟悉”。
边燕杰认为,这可能跟中国社会网络的特点有关。中国是人情社会,社会网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人情或影响,信息则只是人情的副产品。如果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的关系越熟,最终帮助者资源背景越高,求职者的工作安排就越有利。
这是问题的不同解释角度。格兰诺维茨关注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而边燕杰聚焦关系网络的人情和影响作用。
社会关系就是一张网,在这张网上流动的是信息,更是资源,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社会学家林南在《社会资本》中提到的概念,他指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我们对社会关系网投入更多,就能带来更好的社会资源。
书中,林南教授还提到一个反常识:技能资本的积累呈算术速度增长,而社会资本的呈指数速度增长。社会关系就是一种社会资本。
对职场新人来说,生涯早期努力提升技能很重要,但是当你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象——是的,超出想象,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生出机会。
就像我将要说的这个故事一样。主人公是我做人生发展咨询时遇到的来访者——Y先生。他起点很低,普通二本毕业,在小公司工作了五六年后,接连为两家上市公司服务。他的转折点来自一段连他也没想到的弱关系。
Y先生离开Z公司后,在另一家小公司又工作了一年,因工作不能满足成长需求,他再次冲动地裸辞。幸运的是,他的简历被 Z公司的HR日常刷简历时遇上,便顺手转发给老板,也就是Y先生的前前领导。这位领导又将简历推荐给了他的朋友,一位刚拿到融资的上市企业的技术总监,由此,Y先生获得进入业内大公司的工作机会,职业从此上了一个台阶,后面几次跳槽都能选择越来越大市值的公司。
这就是弱关系带来的惊喜。你可能无法看到信息如何流动,但它就是会携带着你的求职信息走出人类学家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字”,去到更大的世界。
所以,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弱关系真的“弱”吗?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2 年第 44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