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如何进行社会归因

当朋友说'我只是执行命令'时,他真的无辜吗?从职场纠纷到约会迟到,我们每天都在扮演法官的角色。韦纳的归因动机论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你如何判断他人的责任,取决于你看到的是'可控'还是'不可控'。

猫柳
猫柳咨询师、东木咨询教研负责人
#猫柳专栏#读书心得

猫柳专栏 · 探索属于你的满意解

朋友A执行老板的一项命令,得罪了很多客户。他说,我将自己当成机器人,“不作任何思考”执行命令,所以我没有责任。在说出这个论断时,他援引的例子是“二战”日本战犯在国际法庭上的例子——“作为士兵,我只是执行命令,所以我无责”。

他这样说,对吗?社会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曾提出归因动机论,这是一个责任推断的理论,我们试用这个理论来分析。

先来看韦纳归因动机论中的完整推论:事件—>原因—>原因属性—>责任—>情感—>反应。用两个例子解释:

事件1:项目失败—>原因:努力不足—>原因属性:可控—>责任:负责—>情感:愤怒—>反应:惩罚

你交代同事Z完成一项工作,你知道他的能力是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但因他努力不足(比如懒散),项目失败。你认为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感到愤怒,从而对他实施扣绩效等惩罚。

事件2:阿尔茨海默病—>原因:遗传—>原因属性:不可控—>责任:无责 —>情感:同情—>反应:帮助

家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又打翻了物件,好麻烦。但你认为引发该病症的原因是遗传的,患病老人对此不可控,即使他带来麻烦,你也会带着同情前去帮助。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对某些人某些事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也许是对于行为结果,你朦胧中早已推断到“原因的不可控”,因此不能迁怒。

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分析朋友A事件,你认为他有责任吗?你对他是责备还是同情?我与朋友A重新谈论这事时,出现了分歧。分歧点出现在原因属性处。

事件:执行某行为得罪客户—>原因:执行命令—>原因属性:可控(他有自由意识)?不可控(避免惩罚)?

我认为他这个行为是可控的,也就是说,即使老板下了命令,他有自由意志,可以不执行。但朋友A作为当事人认为,不执行命令就会被惩罚,他不得不执行。

所以,事件在这里产生了分支:

事件:做某事—>原因:执行命令—>原因属性:有自由意志,原因可控—>责任:有责—>情感:愤怒—>反应:责备

事件:做某事—>原因:执行命令—>原因属性:避免惩罚,原因不可控—>责任:无责—>情感:同情—>反应:安慰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们可以看看韦纳的实验。假设有八个学生,他们刚参加了考试,有的学生得了高分(成功),有的学生得了低分(失败),你作为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准备考试的努力程度,现在,对他们做出评价反馈。评价表有三个维度:能力(高、低);努力(高、低);结果(成功、失败)。实验发现,相对于失败,成功的学生会获得更高的评价,也就是说,有更多的奖赏、更少的惩罚。

在能力与努力高低上的评分,对应四个类别:1.高能力高努力;2.高能力低努力;3.低能力高努力;4.低能力低努力。

实验发现,相对于低努力,高努力会让成功时得到更多奖励,失败时受到更少惩罚。换作社会正义情境,对他人“判罪”就会考虑他是否有犯罪心智,或是犯罪意图。而相对于高能力,低能力不论成功与否,都会得到更多的奖励、更少的惩罚。

可以看到,归因动机论关注原因而非理由;始于行为结果而非行动。

进一步,韦纳认为,责任推断与原因的三个维度有关系,它们分别是:原因来源(内在、外在);可控性(可控、不可控);稳定性(稳定、不稳定)。

什么是原因来源?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朱利安·罗特曾提出控制点理论,认为人在做归因解释时,是基于内部与外部的。内部指源自自身出发,外部指源自外界。归因动机论采用这个观点,但韦纳认为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需要对原因的可控性进行划分。

什么是原因可控性?也就是,是否可控制。比如,前面谈到的“来自遗传的阿尔茨海默病”被视为内在原因,但不可控;“有能力但不努力不足”被视为内在原因,但可控。

什么是原因稳定性?原因解释是否超越时间的普遍性,则是原因稳定性属性。比如,低智力作为数学差的原因可被视为是稳定的,而因感冒导致考试差,则是短暂的。原因的稳定性会影响对未来的信念,包括对成功的期望,这是动机行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所以,我们就可以将能力/努力作为原因属性的划分,来源就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可控性可分为可控的与不可控的;稳定性则可分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

想象一个日常情境:你在等约会对象,但他没有准时到达。你等了10分钟、15分钟、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你内心可能情感翻腾:害怕坏事发生,担心自己找错了地方,为那个人迟到而生气等等。

那个家伙终于来了,但迟到了30分钟。意外和消极事件会刺激我们去探寻原因,所以你立即质问:“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晚才到?”——像一个法官在寻找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据。

他会说:“啊,外面景色很好,我遛了个弯儿。”这个解释可能激起你的愤怒,你立即宣布这人有罪,随后作出判决——我走了,你自己玩去。

但是,“罪犯”会寻求宽恕和轻判,他说,我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我没有得到心仪的工作”,所以花了一点时间来平复心情,以免破坏咱们约会的气氛。这种减轻责任的方法被接受了,“罪犯”获得减刑,甚至撤销了刑罚——你们继续约会。

所以,归因动机论的基本隐喻是“人是法官”与“生活是法庭”。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06 期。

东木咨询
猫柳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猫柳

咨询师、东木咨询教研负责人
自我探索知识工作者创意思维

10年+写作经验。育有一娃。曾跟随东木咨询创始人阳志平老师开发课程、心理测评等。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有稀奇古怪想法、探索自我,以及在知识工作领域有困惑的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