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痛苦时,想象自己是局外人

在山间小屋失眠的夜晚,内心对话为何失灵?当痛苦袭来,越是向内探寻越是深陷泥潭。试着喊出自己的名字,把自己变成故事里的第三人,你会发现一扇通往平静的隐秘之门。

琬文
琬文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琬文专栏#人生发展

琬文专栏 · 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你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子,有狗、有鸡、有湖泊,可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大自然环抱的小房间里,我失眠了。

10点躺下时不停地有蚊子亲吻我,凌晨2点半后就有各种生物来报到,3点鸟叫、4点狗叫、5点鸡叫、6点人叫、7点知了叫。每个整点我都尝试和自己对话:“我要闭上眼,我不要去想外面的声音,我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可越是这么想,我越是陷入无尽的对话之中;我越是不让自己去听外面的声音,外界的狗吠鸡鸣越是声声入耳;我越想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就越是将我驱逐出去。为什么曾经带给我无穷力量的内心对话,在我痛苦难受时就不起作用了?

佛家有一句话:“莫向外求。”如遇难事,传统方法是先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去询问“我”有什么解决之道。

内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俄国著名儿童发展科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语言的输入不仅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

近些年,关于父母语言的研究层出不穷,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心理学家都发现:在交流模式丰富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早地发展出内心语言,而内部语言能力直接指向了自我控制、心理理论能力以及创造性等许多令人向往的能力的形成。

当我们挑战一项需要自己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时,内心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分析当下的时局,策划出一条最合适自己的成功路径。大多数情况,内省都能达到正面效果。

然而,在我们情绪极度崩溃时,比如极度紧张、焦虑、不安、恐惧、害怕,你越是专注于分析,你离成功就越远。换言之,分析导致瘫痪。

在痛苦时,“内省”根本无法带来创造力和生命力,相反,它充满了破坏性和攻击性,因为它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喋喋不休。为什么会这样?

回到我在小村庄里失眠的那个场景,半夜三更,窗外小动物的声音不断,我开始用强大的执行功能提醒自己过滤这些声音、屏蔽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但是,脑海中另一个负面的声音几乎无法消停:“太吵了,大晚上叫什么叫!”“还说山里很安静,住在山里睡眠都变好了,请问这哪里叫安静?”这些烦恼的声音偷走了本该为我的冷静服务的神经细胞。

我们的大脑忙着做“双重任务”,想不去听动物叫声,以及倾听脑海中痛苦的声音,如此,便抑制和消耗了本就脆弱的执行功能。

怎么从内伤走回自知之明?

当朋友有困扰来找你倾诉时,你会表现得比以往冷静还是不理智?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智,通常还能为他们指点迷津,可是一碰到自己的事情时,就混乱得像一摊烂泥。

这就是著名的“所罗门悖论”,也叫“林肯的悲哀”。我们在处理别人的问题时可以非常理智,但是,面对自己的问题时却无法“轻松过关”。

美国心理学家伊桑克罗斯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但不同于其他人只是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将现象转化成了帮助人们走出焦虑和困扰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想象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会变得更明智。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大脑里内置了一种强大的光驱,即:从远处审视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回想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经历,或者想象未来可能遭遇的焦虑场景时,大脑影院就开始播放相应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我们既可以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身份置身其中,也可以将自己移植到另一个视角,就好像墙上的苍蝇,从外部来看自己。不同的视角带给人们的心理体验和语言流完全不同。

抽离式对话就是把自己切换到“第三人”的身份,远远地审视自己观察自己,同时采用第三人称(喊自己的名字)来创造一种情感距离,并在时空的助力下扑灭负面情绪的星星之火。

抽离式对话的作用有多显著?伊桑克罗斯教授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用沉浸式对话和抽离式对话,写出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某个压力的最深刻想法和感受。他发现,采用抽离式对话的被试,能更好地表现出对未来压力的正向期待,而采用沉浸式对话的被试,则表现出了对压力的恐惧和紧张。

比如,沉浸式小组中的一人写道:“我担心如果搞砸了面试,就得不到这份工作。我总会搞砸一些事。我永远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总是非常紧张。我最终会陷入一个很紧张的反馈循环,它会让我在面试时表现糟糕,而搞砸面试会再次引发紧张。即使我找到了工作,我也会害怕面试。”

另一位抽离式小组中的成员写道:“阿伦,你要放松下来。这毕竟是约会,人人都会紧张的。拜托伙计,振作起来,你一定能做到。”

两组成员的思维框架,因为采用视角的差异而产生了巨大差别,前者视压力为威胁,后者视压力为挑战。

从压力和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只要简单的一步,即:喊出你的名字。你的名字一出现,你就从沉浸者变成了抽离者,大脑就会将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

但是,在你经历愉悦体验时,要慎用抽离式对话的方法,因为它能让你与负面情绪保持距离,也能瞬间切断你与快乐情绪的关系。如果你在积极的体验中,那么还是尽情享受吧。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32 期。

东木咨询
琬文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琬文

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女性发展海外留学背景创业管理

英国UCL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上市公司产品经理,民企高管,拥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两娃妈妈。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各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女性来访者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