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假装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美德,还是一种枷锁?当我们为了融入社会而压抑真实感受,冰山下的波涛终会涌动。与其假装平静,不如学着成为情绪的设计师,让每一种感受都为己所用。

琬文
琬文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琬文专栏#人生发展

琬文专栏 · 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你

情绪稳定是社会化的产物,如果一个人不需要与他人共事,那么他的情绪是愤怒还是高兴都无所谓。然而,社会化迫使我们为了融入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情绪表达,这种改变可能会带来积极的效果,但也可能掩盖真实的自我。

社会化过程分化出三类人:情绪稳定的人、情绪不稳定的人,以及“假装”情绪稳定的人。

英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内特尔在《人格》中提到,高神经质的人比低神经质的人更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影响,这些消极情绪包括恐惧、焦虑、羞愧、内疚、厌恶和悲伤。于是,情绪稳定成了低神经质者的通行证,而情绪失控则成了高神经质者的墓志铭。

从人生叙事的角度看,情绪稳定的人通常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比如,巴黎奥运会网球冠军郑钦文,在一次全国比赛中,比分落后表现消极,她的父亲呵斥道:“如果水平不如对手,用尽全力还是输了,那是英雄;如果消极比赛,那是对网球、对观众、对自己不负责任。”这段话中,郑父没有指责,而是通过模拟比赛结局,让女儿选择用积极的心态去战斗,如此虽败犹荣。

情绪稳定和个人的特质、背景直接相关,它与外向和内向、自律和随性一样,往往由家族遗传决定,很难改变。

情绪稳定的人,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受人喜爱。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容易受到批评,社会化也使得情绪稳定成为一种特权。情绪稳定的人被认为具有要求他人管好自己情绪的权利,并在道德上占据高地,这使得很多人争相追求这种“稳定”。

假装情绪稳定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动习得的习惯,这种习惯往往来自父母的教导。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可能会告诉他这些情绪不好。为了让父母高兴,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抑制自己情绪的表达和流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看似稳定的外表。实际上,这种稳定并不真实,而是掩饰,冰山上波澜不惊,冰山下波涛汹涌。

当我反思自己的情绪特质时,发现我也被贴上了“情绪稳定”的标签。我的大五人格测试中,神经质属于中等,说明我在很多时候是有情绪的。但是“情绪稳定”这张标签,限制了我的思想,阻碍了我的情绪丰富性。

有时,它剥夺了我发脾气的权利。有时,它让我变成一个什么都可以的人,甚至当有人侵犯到我头上,我还会像个老好人一样,只顾着共情对方,迁就忍耐。有时,它也让我陷入反刍:为什么当时我没有表现得更激动,这样对方就知道我有多欣赏他的作品;为什么当时我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悲伤,这样我就能让对方的情绪得以宣泄。

我看起来太淡定了,所以当情感需要流露时,反而失去了情绪自由流淌的能力。

假装情绪稳定的人,也会和情绪不稳定的人一样,产生内耗。就像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说的:“被压抑的情绪和冲动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入了无意识层面,并可能以扭曲的形式在梦中、幻想中或者神经症状中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时候,它会以窝里横和无名火的方式出现。”

那么,什么样的情绪观才真正对我们有利呢?

认知心理学家巴萨卢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发现,概念的激活和使用是情境依赖的。当他请被试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列出与家具相关的物品时,比如在家里和办公室里,参与者列出的物品很不一样。

巴萨卢教授还发现,概念的相似性不仅基于物理特征,还基于它们实现特定目标时的功能相似性。比如,锅、刀、食材,这些概念会因为做饭这个目的被打包在一起,就像旅行前我们打包衣服、洗漱用品、数据线等一样。

情绪也是如此,它不仅是内部心理状态的反映,还与特定情境和目标密切相关。比如,同样是开心,你可能是因为完成一项工作,也可能是因为吃到美食。情境不同,但情绪却类似。

再比如,你准备上台演讲时,既兴奋又紧张、既害怕又期待,这些情绪概念都是基于同一个目的:上台演讲。情绪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目标。

当你了解情绪的本质后,在情绪出现时,你再也不用回避它。相反,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当下所处的是什么情境?我的情绪是基于什么目的?我可以在情境中做一些什么调整?”当你这么想时,你就成了自己情绪的设计师。

不久前,我带孩子去参加围棋比赛,有的孩子因为输棋当众号啕大哭。如果你是家长,会怎么处理?

考场天然带有紧张的氛围,孩子号啕大哭的目的是释放压力和寻求帮助。那么我可以怎么做呢?首先承认他的情绪,并帮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孩子,比赛输了,你现在很生气也很难过。” 然后,给他一个身体上的拥抱,让他感受到支持。接着,带他走出休息室,去看看绿树和蓝天,转移注意力:“孩子,你虽然输了比赛,但你没有输掉棋品,比赛还在继续,下一轮比赛,你依然会全力以赴,对吗?”

看,我没有要求孩子情绪稳定,但我为他提供了压力释放的空间,还帮助他更好地疏导了情绪。这就是情绪设计师的角色。

生而为人,在个人和社会化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生存的必修课。社会化让我们学会了“情绪抑制”,但作为个体,我们也要意识到内在感受的重要性。情绪是否稳定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情绪是与情境和目标密切相关的,如此我们就能学着成为情绪设计师,让情绪为己所用。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34 期。

东木咨询
琬文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琬文

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女性发展海外留学背景创业管理

英国UCL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上市公司产品经理,民企高管,拥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两娃妈妈。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各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女性来访者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