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了,是趁年轻生孩子,还是先全力以赴拼一把工作?""大环境不景气,职业还没起色,这时候要孩子会不会雪上加霜?""队友不给力,几乎是自己一个人承担着所有育儿责任。"
在很多新手妈妈心中,成为妈妈带来的不安和忐忑似乎远远大于幸福。妈妈这个新角色没有机会提前"试水",即使做了万般准备,孩子出生后,依然会出现无数预料不到的问题。如何见招拆招,在"实战"中成长?
人们在一件事上感到内耗,往往源于实际行为和内心期待没有匹配。想要达到内外一致,要么调整预期,要么调整行为。
新手妈妈常常有一个期待:即便有了孩子,也能兼顾好事业。这份期待成了绝大多数内耗的源头。
我在刚怀孕的时候,曾向老师寻求过建议,当时的问题是"提前为做妈妈做好准备,以及如何平衡事业与带娃"。老师当时的建议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有孩子后的生活模式相比之前是颠覆性的,不应期望还能全力以赴地工作,而要认真重新设计自己的新生活模式。大到整个生活框架,小到每个具体的生活场景。
那次咨询让我的"平衡"执念第一次有了松动。老师举了很多实际的场景,例如正在工作时孩子要找妈妈、精疲力尽的时候孩子还在哭闹……这让我从事实中认清了平衡之难。
成为母亲后,我对老师当时说的话有了切身感受。这期间,我陆续读了一些育儿书,不断更新认知。
例如,《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让我看到,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过程,养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这给了我很大惊喜,让我看到育儿不在于搞定眼前的这个"小麻烦",而是可以把发力点放在自己身上,通过自我成长,很多所谓的问题自然会解决。《养育的选择》则列举了很多高频出现的育儿问题,并给出应对不同问题的智慧策略。
既然选择了做妈妈,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花大量时间投入在这个角色上,与其担忧,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做好并享受其中。
知不能兼行,而行可以兼知。如果当了妈妈却迟迟进不了角色,相比于多学习、多请教,更重要的是直接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不在于具体做什么,而是先把自己的时间预留出来。在我的日程表中,每天早上9点前和下午6点后的时间是完全给孩子的。我也总结了过去在育儿上的一些做法,分享给有类似困惑的妈妈们参考。
1.建立育儿小圈子,持续记录和分享自己的育儿行动。
我在自己的知识星球上持续进行了一个月的育儿打卡,把每天的读书感悟、陪伴心得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这个动作是一个提醒,让我每天有意识地思考可以在孩子身上投入什么,以及可以怎样更好地陪伴孩子。
这个过程给了我不小惊喜,从一开始任务式地花时间去陪伴、去阅读,到渐渐从中找到一些成长点去突破,收获了一些成就感;也渐渐在陪伴中感受到与孩子同在当下的那份专注与欢喜。后来,我邀请了朋友中最享受育儿、最会育儿的伙伴加入,通过她的影响,也激发了我在育儿上采取更正确的行动。
2.专注陪伴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天,我会守住一段完全专心陪伴孩子的时光,尽可能投入地陪伴他做喜欢的事情,捕捉并记录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持续这样做,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进入到陪伴的心流中。感受他面对新玩具的好奇,想凭自己力量搞定一件事的执着,以及投入喜欢的事物中的专注。把注意力全然投入到眼前的小生命身上,仿佛感受到与孩子融为一体,整个感知完全与他同步,妙不可言。
通过记录孩子的闪光点,我也开始发现孩子的一切行为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是我们的解读把孩子导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持续记录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无条件爱孩子的能力在提升,育儿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更有趣的是,当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欣赏孩子、接纳孩子时,我的内心也有了更多力量去解决问题,开始把时间投入如何有效引导孩子上,而不再是担心和焦虑。
3.成为创作者,把育儿的过程"作品化"。
与其总是把自己当作新手妈妈,不如直接尝试,把育儿过程中好的实践转化为"作品"分享出来。输出时你会更关注自己已经做到的地方,通过输出,你的育儿理念逐渐成形,也能更多看到自己的价值并积累自信,让你更能享受育儿的过程,也更有成就感。
育儿与事业,与其当作两个互相牵扯、互相影响的存在,不如直接融为一体,让"妈妈"真正成为当前人生的主要角色。你的阅读、生活和你的作品,都可以围绕"妈妈"这个角色展开。持续做下去,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做妈妈更得心应手了,在事业上也有了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如今,我觉得有机会成为妈妈,让我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周期,在经历中修炼自己、成长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主动思考、主动作出选择,投入时间奔赴当下最重要的使命,是一种智慧,也需要一份勇气。
育儿不是一个任务,也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孩子也不是一个物品,更不是一个麻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作为父母,和孩子的每一份互动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烙印。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如何无条件地爱、如何成为自己的过程。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30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