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化学家想解开物质组成之谜一样,心理学家也想解开人格的组成之谜。“大五”人格就是人格的元素周期表。但心理学家所做的事,比自然科学家更难,他们面对的并非能够直接测量的人格,他们只能通过人类行为来推测。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就开始研究人格,他对特质(traits)的定义是:“某种持久的人格品质、行动、思考和感受。”那么,“大五”人格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怎样的呢?
外向性是主动与他人交往的一种倾向。在外向性上得分高的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喜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通常也会担负某种领导职责。
宜人性是一种利他、合作、善良的倾向。在宜人性上得分高的人体贴周到,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而且能和别人妥协以达成一致。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每个人都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
尽责性是控制冲动、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的一种倾向。在责任心上得分高的人是守规矩的、可信赖的,他们努力工作、整洁、守时。他们喜欢提前计划,并且遇事善于通盘考虑。相比短期目标,他们对长远的目标更感兴趣。
神经质是一种具有负面情感的倾向,尤其是在应对知觉到的社会威胁方面。在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因很小的威胁或挫败而感到难过。他们容易焦虑、抑郁、尴尬,产生自我怀疑。
开放性是具有想象力、喜欢新奇和变化的一种倾向。在开放性上得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不太受条条框框束缚,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容易接受新思想。
当得知有“大五”这个看人工具后,很多朋友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何使用“大五”去判断一个人?
使用“大五”去判断一个人,属于预判范畴。例如,预判一个人的外向性,在语言方面的强线索是健谈、说话时是否富有表现力、自信,弱线索是说话语速和流利程度。
我一般不会刻意使用“大五”去判断一个人。实际上,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很容易让你做出直觉性判断。如果一个人跟我聊天时,较多地使用情绪化词汇,并且对负面情绪比较敏感,以及经常谈及自己的心情,那么我大概会判断他至少是一个中等神经质的人。随着我跟这位朋友互动增多,我会再看他的应答是否沉稳,情绪波动是否大,进一步修正对其神经质高低的评价。你只要通过观察,就会在心中得出对一个人行为判断的平均值。
特质是一个人变化的连续统一体,它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也就是说,“大五”人格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人与人的差异不在于他是外向的人或是神经质的人,而在于每个人的特质水平不同。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外向性,有的人高,有的人低,而绝大多数人处于中间值。
当知道了一些线索去判断一个人的“大五”人格时,朋友们很快又会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时看某某挺外向的,有时又觉得他挺内向的呢?
甚至不少人在用“大五”人格来判断自己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疑问,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挺紧张,会排斥社交,但跟闺蜜、兄弟聚会时,又很健谈、很自信。
这是否意味着使用特质去判断行为可信度不高呢?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认为,一个人如何感受,想到了些什么,以及他最终会做什么,是很多不同加工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就是人格心理学界有名的“人与情境”之争。行为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看人不要只看到一个情境,最好是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观察。
那么,对情境的重视,是否意味着特质对行为的判断没有意义呢?
研究表明,行为与个人特质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 0.3,甚至更低。但是,一旦你把多次情境的行为加总,人格的重要性就更明晰了。例如,一个低宜人性的人,每周发脾气的总次数总会比高宜人性的人多,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事实上,我认为不必对一个人的“大五”高低的准确值有太大的执着。“大五”提供的仅是一个粗略的框架,只是让你有个“脚手架”去理解一个人,不至于在多样性的人格预判中抓瞎。
最近跟一位女性朋友聊及“大五”人格,她是一位罕见的低神经质美少女。她提及她的恋爱经历中,遇到的多是高神经质的男生。这正跟我相反。作为高神经质美少女,吸引我的总是低神经质的男生。她无法理解男友的行为,正是我经常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聊到最后,我们都不由得感叹,特质早就超越性别,说什么男人像火星、女人像金星,高神经质和低神经质的人才是来自不同星球呢。
除了同一维度高低值的人难以相互理解,不同维度叠加,又会展现出不同问题类型的人格。
例如,如果高神经质叠加高尽责性,可能有强迫型表现。典型表现为:过分关注细节、规则、条理、秩序、组织或计划,以至于忽视了活动最主要的部分;过分有责任感,过于挑剔,在涉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问题上不够灵活变通。
实际上,人是复杂的,我们永远不能只通过“大五”就完全理解一个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动机偏好或人生叙事等,对他的行为作出预判和改变。不过,从“大五”人格切入了解自己与他人,仍然是一件值得付出时间去做的事情。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23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