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打怪构建自我
文|猫柳
当我们谈论“成为自我”时,谈的是什么?
“自我”是一种概念,会受情境影响,但并非被动形成。就像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所说:“我们是命运的创造者而非受害者。我们能够选择生活的方向,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修改旧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例如,通过讲述一个新的人生故事来构建自我。
自我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就像很多人在年轻时都经历过失恋的痛苦,走不出来的人会觉得:“明明两个人很相爱,为什么现在就要分手了呢?”这个发问代表了当事人没有看到“感情早已平地起波澜”。
“相爱—不爱”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端点。“相爱”属于过去,如果用过去的眼光看待这段关系,人往往容易受困在过去的观念中;但一旦明白感情已然变化的事实,当事人就很容易接受分手——因为旧概念被新概念替代了。
自我作为一个概念同样适用这一规律。如果成长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例如从小孩长成了大人,从小镇迁居到大城市,如果还用旧有的概念来理解自己,你会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会产生很多情绪和行为的障碍。我们要随着人生发展的起伏来更新对自我的认识。
概念是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群事物的类别的集合。它可以根据特征或感觉上的相似性被归为一类。但还有一种,是根据“某个目标”而形成的分类。就像在度假时收拾的行李——泳衣、金钱、牙膏等,不一定具有共同特征,但可被认为是为了满足“度假目标”而成为同一范畴的成员。它是即时建构的,并不存在于长期记忆中。
因此,行动能够产生新的分类。如果你要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或者你要把“某些因素”打包进“自我”这个概念中,你就需要采取行动。
那么,“自我”将走向哪里?一个答案是,朝着成为自我的方向前进。
如何“成为自我”?构建自我有什么技巧?我们可以借助两个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叙事同一性和个人建构论。
1.叙事同一性
埃里克·埃里克森被归类为“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格渐成学说。纵观一生,人类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变化。每个阶段的生命任务各不相同,既有优势,也伴随危机。就像升级打怪,如果你积极解决生命阶段的危机,就会点亮一种优势。优势带来力量,帮助你应对挑战。
在人生八大阶段任务中,有一个叫作“自我认同”的任务。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危机发生在青春期,而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则认为,自我认同的危机不仅仅发生在青春期,在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仍会出现。它起始于懵懂的婴儿阶段,直到靠近生命尽头才会结束。
麦克亚当斯提出了叙事同一性。他认为,个人将生活经历整合到一个内化的、不断发展的自我故事中。这个故事将用于解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2.个人建构论
自我是一个通过主观建构塑造的概念,这也是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核心理论。凯利认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着,经历到世上种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现象,渐渐地用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论,自行预测自己的行为,然后根据预测来行动。”
“自我”概念是我们概念系统中的核心结构,它与很多概念相关联。例如,有的人的自我跟“我是一位好妈妈/坏妈妈”关联;有的跟“漂亮/不漂亮”“聪明/不聪明”“城市人/农村人”等众多概念关联。对“自我”概念的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明白“自我”是一个概念,是主观建构、动态变化的,并且通过行动能够丰富自我系统时,如何成为自我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思考: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与成为自我。
1.认识自我:挖掘优势
认识自我,最重要的是整合过去的经验,重新发掘自己的优势。例如,一个高神经质的人固然对情绪敏感、对危险敏感,而借助优势视角,则要认识到,其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情感感受力。
2.发展自我:讲好故事
根据叙事同一性理论,我们从出生开始收集关于自己人生故事的素材,在青春期、成年期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在晚年发表这部人生故事,指导下一代。
讲一个好的故事,需要从过去挖掘经验。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调取记忆,而是要挑选素材,进行大量的加工。例如,借助事件和自我的联系,创造出一个有意义、逻辑自洽,并有积极情绪的故事。怎么做呢?可以选择一些关键的节点,例如年终、生日,从积极的方向挖掘故事潜力,重新讲述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3.成为自我:构建丰富的自我系统
单一的自我概念会让我们脆弱。我们可以提高认知复杂度,增加自己的身份维度,用更丰富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精英,不妨这样想:“虽然我不是精英,但擅长与精英打交道,有着与精英不一样的优势。”这个说法采用了“不是……但是……”类似包含正反矛盾的观点来看待自身。例如,我不聪明,但我漂亮;我不漂亮,但我身体健康;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我擅长做事……。
只有构建了丰富的自我系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才能无坚不摧。
“成为自我”是一辈子的功课。从现在开始,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构建丰富的自我系统,成为那个不被社会规范打败的独特“自我”吧。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3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