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家庭治疗逐渐兴起。这个流派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的行为问题不是个体问题,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出了问题。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默里·鲍文。
默里·鲍文提出的家庭治疗模型称为代际模型,认为当前的家庭问题往往是几代人在持续互动中形成的。其家庭理论由8个连锁概念构成,其中一个即是“自我分化”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人既能与群体保持联结,又能够保持个性化。分化程度高的人,既能与他人合作,又能在不损害他人福祉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祉。
家庭系统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有两股力量在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一体化和个体化。一体化指融入群体的倾向,个体化则是独立发展的倾向。这两种力量相互制衡,塑造自我的形成。
自我分化是个体化力量的体现。这是一种本能的生命力,促使正在发育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感受和行为能力的人。
制约自我分化的是一体化的力量,它同样是一种本能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促使孩子和家庭保持情绪联结,并相互影响。它推动孩子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分化水平低的家庭会为了情绪支持而相互依赖,这样的情绪系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部情绪的影响。一旦外部世界的焦虑情绪进入到家庭系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家庭问题频发。
例如,在分化水平低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位暴躁且容易焦虑的人,他常常将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带到家中,妻子受到这股压力的感染,就会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则因与父母的行为方式过于紧密相连,很容易感受到焦虑,慢慢出现行为问题。
与之相反,在分化良好的家庭中,成员们既能意识到彼此的依赖,也能在情绪上做到自主。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够发展出相对独立的自我。他既能将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人视作与他有关联的人,同时也能将他们看作是截然不同的个体。他的自我意象不是基于他人的情绪需求而生,也无需通过得到他人的接纳或认可形成。他既能将自己视作是家庭的一部分,又能与家庭分离。
成长中的孩子与家庭情绪的分离程度,会影响他从家庭中分化出自我的能力。在生命早期,孩子会与主要照料者(往往是母亲)形成依恋。但随着年龄增长,个性化的力量会促使他走向独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走向分离,允许孩子彰显个性。那些被卷入家庭情绪场中的孩子,很难形成稳固的自我。
成长为独立的自我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一个有能力且有动力的人,往往会将学习转化为行动,从而使自己在家庭和其他关系中变得更加独立,这个过程就是“定义自我”。在此过程中,有些人会遭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他人的阻拦,如父母、配偶或其他人。他们感觉系统平衡可能出现问题,就跳出来阻止:“你错了,快回到原先的样子,否则后果很严重!”
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分化,形成稳固的自我,需要增加一个人的情绪超然或中立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理智思考的能力,可以区分情感与理智。因此,家庭治疗的核心指导原则就是:增强一个人区分自我与他人情感和思考的能力,并学会利用这种能力指导自己的生活并解决问题。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自我分化水平呢?鲍文提出了一个理论上的自我分化量尺,是一个从低分化到高分化的连续体,可以大致描述为:
低分化水平个体:努力取悦他人;依赖他人支持;缺乏自主能力;基本需求是安全感;回避冲突;独立决策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低。
中等分化水平个体:有明确的信念和价值观,但倾向于过分关注他人的观点;可能基于情绪反应作出决定,尤其是依据是否会受到重要他人的反对来作出决定。
高度分化个体:拥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信念;以目标为导向;灵活;有安全感;自主;能忍受冲突和压力;良好的稳固自我和较少的虚假自我。
情绪与理智的融合程度是评估分化水平的指标。分化程度越低,越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影响,会牺牲自己的个性以确保被别人所接受;高分化的人情绪成熟,能够独立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
人格心理学家有一个著名观点:“每个人在某些特定方面——与所有人相似,与某些人相似,与任何人都不相似。”这个观点指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人性、群体性和独特性的一面。
一体化与个性化的力量会在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理解这一点对父母非常重要。很多孩子无法发展出健全的自我,部分原因在于父母不愿意放弃控制,孩子被迫在家庭的情绪场中浮沉。
根据儿童发展规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0—12岁时,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为亲密;12岁之后,孩子逐渐社会化,比起父母,同伴对孩子的影响更大;18岁之后,孩子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走怎样的路,并为此承担应有的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减少干预,做好支持。要明白,允许孩子彰显个性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相反,你的放手会促进孩子形成稳固的自我。这样,他可以独立自主地生活,不会因为反对父母或与家庭情绪隔离而感到害怕,能够平静地、情绪中立地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36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