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玩手机时,你是否总是忍不住吼着他放下?青春期的女儿不愿和你交流,你是否觉得她无礼,必须管教?育儿路上状况百出,即使有所准备,也总是忍不住“教训”孩子。该怎么办?
精神科医生雷吉娜·帕利(Regina Pally)提出,我们应该将反思能力应用于育儿中。父母的反思能力,是决定他们是否能够与孩子建立稳固亲子关系的关键。
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这是反思性养育的第一原则。在生命早期,孩子通过社交关系发展各种能力,亲子关系是教会孩子如何社交的基础。无论是陪孩子玩、辅导作业,还是讲人生道理,比起你的行为和语言,亲子关系的质量对这些活动影响更大。
例如,老陈作为自行车发烧友,很期待能跟儿子一起骑车穿越群山。儿子也一直喜欢骑车,但到了10岁左右,他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团体活动。老陈不断邀请,儿子却越来越多地拒绝,甚至逐渐不愿意和他说话。后来妻子告诉他,儿子虽为让父亲失望感到内疚,但也觉得父亲很自私。经过反思,老陈最终决定放弃,不再给孩子施加压力,因为他明白,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养育与其说是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一种与孩子建立深厚联系的过程。只有当孩子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稳固的关系,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而反思能力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
什么是反思能力?如果说认知能力体现在感商、智商和理商上,那么反思能力正是理商的重要体现。反思能力意味着,不是仅凭本能育儿,也不是单纯依赖智力育儿,而是通过理性进行育儿。
当两岁的儿子举起手说:“看,那只蝴蝶!”孩子看到的是行为本身,而反思能力则能够将行为的意义和原因与行为本身联系起来。对行为的感知在于确定行为“是什么”,而反思能力更关注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即“为什么”。
当我们赋予行为意义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当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当我们反思他人的心智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行为,还能更加有效地作出回应。
育儿中常常会出现鸡飞狗跳的场景,原因往往是父母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或者仅凭本能去应对。比如面对青春期的女儿不搭理自己,母亲可以试着思考:“女儿的行为会让我有什么感受?而我的反应又会让她感受到什么?”通过理解女儿的意图,并反思自己为何会被她的行为触动,母亲就能更深入地从“行为发生的原因”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母亲可能会这样想:“我曾经也用很糟糕的方式对待我的母亲,苛刻又态度恶劣。当时,我其实希望母亲能告诉我不要这样做,但她选择了沉默和放任。我长大后为年轻时的那些行为深感内疚。我不希望女儿以后也经历这种后悔。所以,我会明确地告诉她,不要这样无礼。我希望她能学会尊重,也能避免将来为此感到遗憾。”
最终,这位母亲意识到,她可以告诉女儿:“你的行为让我感到怎样。”并学会不过度带入自己的情绪,而是以更中立的态度应对女儿的反应。
正如帕利所言:“意识到每个个体的差异,并以灵活和开放的态度对待每个人。”育儿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作为父母,你需要根据孩子的天性灵活应对,找到适合你和孩子的养育方式,而反思能力将成为你的有力助手。
以下五个步骤可以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反思能力:
1.停下来,慢下来; 2.专注于当下; 3.观察孩子和你自己的行为,并用语言命名这些行为; 4.反思行为的意义(包括孩子和你自己的行为); 5.利用从前面步骤中获得的理解,指导你如何去回应孩子。
第1步和第2步旨在提高你有意识的反思能力,而第3步到第5步则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完成。当与孩子互动时,你越能将孩子的心理状态与你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并理解这些状态之间的关联,就越能提升反思能力。
例如,一位母亲接10岁的女儿放学时,女儿不想说话。如果是不太善于反思的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不说话?”—— 这类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本身。
如果是稍具反思能力但仍不够深入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知道你不高兴,我不高兴时也不想说话。”—— 这类家长看到了行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但还不能促进共情和理解。
能够促进共情和理解的家长,可能会这样想:“从她的表情中,我看出她很生气,可能这就是她不想说话的原因。虽然感到有些被拒绝的难受,但我相信这并非她的本意,所以我选择保持沉默。我也能感受到,她希望我给她一些独处的空间,直到她愿意开口。”——这样的家长不仅能够在自己的两种心理状态之间建立联系,还能在孩子与父母的心理之间架起桥梁,是一位具有高度反思能力的家长。
反思能力不仅适用于育儿场景,还能帮助处理夫妻争吵,甚至应对亲朋好友对你育儿方法的建议。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需求,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努力在坚持信念与接受他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
相信自己,你才是最了解自己和孩子的人。将反思能力应用于人际关系和育儿生活,学会既看到别人的观点,也能看到自己的观点,从而建立持久而充满爱的关系。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49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