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3岁时,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样;到了4岁,就慢慢意识到别人可能会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到了5岁,就能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到了6岁,就能明白人们的认知和他所见相关;6岁以上,有些孩子就能发展出更复杂的心理推测能力,比如知道第三人会如何推测第二人的想法。
这么看来,只要年龄到了,孩子最终都会发展出相应的心理理论能力,那我们还需要费心思提前培养吗?有必要。
对于3—6岁的孩子,心理理论能力、大脑执行功能以及语言能力,三者密不可分。研究发现,孩子2岁的执行功能可以预测其3岁的心理理论能力,3岁的执行功能可以预测其4岁的心理理论能力,以此类推。
语言能力在儿童发展心理理论能力上,更是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孩子需要基础的语言知识,去理解社会性的交互和成人赋予他们的任务,同时他们也需要执行功能去激活大脑中与活动相关的信息,并抑制与活动不相关的信息。
儿童在语言和执行功能方面发展得越早,就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对话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学习。
心理理论能力的作用,不只是更善解人意和自我调节,它还和更好的学业表现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如果具备二阶的心理理论能力,他就具备阅读更复杂小说的条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好。
来说说不同阶的心理理论能力。
一阶心理理论能力: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态,以此来做出对他人行为的正确推断。例如:我看到一个表面是巧克力糖的盒子里实际装的是蜡笔,而我知道另一个没打开过盒子的人并不知道。
二阶心理理论能力:推理某个人对另一个人想法的猜测。例如:妈妈骗我说给我准备了玩具作为生日礼物,其实我看到了妈妈真正准备的礼物是一只宠物狗,而妈妈不知道我已经知道了。假设奶奶打电话来询问妈妈,我以为妈妈为我准备了什么礼物,我知道妈妈会说我以为会收到的礼物是玩具。
三阶心理理论能力:涉及我对三个人想法的推测。例如:我相信,爸爸知道妈妈认为奶奶不信任爷爷会忍住不给我零食吃。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四阶、五阶、六阶,甚至七阶。
那么,父母该如何参与培养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呢?心理理论能力是关乎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并预测他们行为和态度的能力。而与心理状态相关,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必定是心理状态语言。
比如思考性动词“想”“认为”“觉得”“感到”“猜”“相信”“希望”“期望”“决定”等;情绪性动词“爱”“喜欢”“恨”“害怕”“愤怒”“厌恶”“珍惜”“羡慕”“讨厌”“嫉妒”“惦记”等。
多项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多使用心理状态语言表达事物,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测试表现会更好。但这种关系仅仅只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父母运用心理状态语言只有在故事推断的情境下才是有效的。
比如在2002年的一篇论文中,作者提到了一种阅读绘本训练孩子心理理论能力的方法。实验人员先选择一本富含大量心理状态语言的绘本,比如《hog eye》,讲的是一只小猪机智地骗过野狼没有被吃的故事。
训练员给孩子阅读后,询问孩子两个角色的想法,并加以分析和推断;之后孩子和训练员依次戴上小猪和野狼的鼻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此训练12—15次后,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这是我们日常可以借鉴的方法。但这里的重点是:一要选择叙事性强的绘本;二要与孩子推理角色的想法和错误信念;三是角色扮演。三者缺一不可。
这还不是提高心理理论能力的最优解。2003年波士顿大学心理与大脑科学系教授 Flusberg 做了一个关于提高孩子心理理论能力的开创性研究。他把被试分成两组,一起观看一个“错误信念”的小短片,短片中小男孩亲了一下大鸟,但是亲完后,他说:“我亲了小明。”
看完短片后,实验人员询问被试,片中小男孩说了什么,但实际上他做了什么,然后再对两组被试采取不同的反馈。
一组被试当孩子回答错误后,实验人员纠正孩子说:“小男孩认为他亲了小明,但实际上他亲了大鸟。”另一组被试,当孩子回答错误后,实验人员纠正孩子说:“记住小男孩说他亲了小明,但实际上他亲了大鸟。”
两种反馈方式看似只有细微差别,但实际上有巨大差异。第一种反馈方式有心理状态语言“认为”,研究人员陈述时运用了一个复杂的句型,这个句型暗含了孩子的错误信念,而第二种反馈方式只是重述了事情发生的过程。
所以,当孩子暴露在一个错误信念的语境中,不论训练员是否运用了心理状态语言,只要他在言语中分析了错误信念,并把真实的事件表达出来,就能促进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
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专门去找类似的影片或绘本做阅读理解,因为我们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错误信念场景。拿我们家举例,早上奶奶做了蒸蛋,我儿子看到说不要吃,因为他记得昨天跟奶奶说过他今天早上要吃煎鸡蛋。
这时复杂句型就可以用上了,妈妈可以来一句:“奶奶以为你想吃的是蒸鸡蛋,于是做了蒸鸡蛋,但实际上你想吃的是煎鸡蛋。既然你那么喜欢吃煎鸡蛋,我们明天早上一定记得给你做好吗?”
“错误信念+真实情况”,这一句型经过很多心理学研究论证,是提高孩子心理理论能力的最巧妙解。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37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