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幼儿园的孩子全神贯注地坐在沙坑里,有的在挖沟、有的在建模、有的在固定,他们的眼神很笃定,表情一丝不苟。然而,当孩子们在做学校布置的作业时,父母们看到的却是他们截然不同的状态,无精打采、拖延怠慢,仿佛玩沙子和做作业的不是同一个人。
如何让孩子在吸收和消化课本知识时,依然保持像玩沙子一样的热情和动机,这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认知科学家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人主动探索获得学习规律的过程。
心理学家苛勒在他的"大猩猩够香蕉"实验中发现,大猩猩会不断地尝试去够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下方的香蕉,它怎么够也够不着,直到它发现站在小板凳上就能轻易够到,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大猩猩自己探索发现了"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够到香蕉"这个规律,这就是"完形顿悟说"。
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够香蕉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和孩子堆沙雕极其相似。堆沙雕,是孩子发自内心地想玩,即使没有奖励,他们依然能甘之如饴。
而学习呢?孩子不愿意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后作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就好像我们成人不知道为何而工作一样。不信,我们先来做个选择题。请问你工作是为了什么?
1.过有品质的生活;
2.做自己热爱并对他人有价值的事;
3.为世界的进步做出贡献。
选择第一个选项的人,你属于消费型思维,选择第二或第三个选项的人属于生产型思维。
拥有消费型思维的人是外在动机驱动的,他们工作的目的是消费和享受,他们对工作毫无热情;换言之,生命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只有金钱奖励和舒适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而拥有生产性思维的人是内在动机驱动的,他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甚至关心这个世界,他们对工作有巨大的热情,不受外界奖惩的影响,一心向前、探索未知,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受到趋利文化的影响,行为模式大都是外在驱动的,然而根据认知科学家德西和理查德的研究:我们的压力和焦虑也往往来自自我激励和自我决定的缺失。
德西认为,金钱等外部奖励对人的动机有害;相反,人们越自主,就越有创造力,幸福指数也会越高。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和动机,你在孩子心中植入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1.在每次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2.比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强;
3.我喜欢,我想知道更多。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想选1和2,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向孩子传递了1和2的讯息。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这一两次考试,也不是为了和隔壁老王的孩子竞争,而是为了更单纯的、遗传赋予我们的目的:好奇,那么他们就不会厌学、不会害怕考试、更不会不做作业。
守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让他们持续像堆沙雕一样,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如果学习也是被好奇心驱使的,那么看书、听写、考试真的都不是事儿,孩子只会嫌时间不够,因为他还想探索更多,不仅仅为了探求知识的深度,而是为了创造出一个个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好奇心是天生的吗?有很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慢慢被磨没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发展是循序渐进的,1—3岁,主要发展感知、灵活性和运动;3—6岁开始学习控制,并能识别一些模式,进行简单的顺序推理;7—10岁可以掌握一些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推理,11岁以上就可以自己进行抽象思维,甚至建模。
所以我们的义务教育规定6岁以上的儿童才能入学是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只有大脑具备概念理解和系统推理的能力后,间接知识的教授才不会成为孩子学习的负担。而当大脑没有压力时,好奇心才能持续工作。所有打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超前教育我们都要批判性地看待,因为那都是好奇心的敌人。
堆沙雕时,如果孩子的目标是堆一座"漂亮"的城堡,可是他反复试验始终调和不出沙子和水的完美比例,"城堡"怎么都堆不起来时,他继续堆砌的动力就会受挫。但如果他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每堆一步都是稳稳的,那么满意的作品指日可待。这点和学习如出一辙,孩子需要持续地获得正反馈才能学得更带劲、更深入。
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外在的正反馈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聪明人为什么更努力?天才为什么更勤奋?因为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精神正反馈。
我的孩子地瓜,就总是情不自禁地去寻找恐龙书,因为恐龙书他看得懂,而他看得越多这方面的知识就越多,周围人对他的赞扬和羡慕也越多。
秘密被揭开,真相浮出水面,原来我们的孩子天生就爱学习,人类本自具足的好奇心驱使我们探究新的课题,创造新的联系;我们——孩子的教育者和引领者,有义务为他们画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蓝图,给他们一个总是能获得正反馈的平台,给予他们"天才般"的通关感,这就是孩子爱上学习的秘密。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2 年第 49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