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龄前孩子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很独立很成熟"时,我都忍不住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还记得孩子上一次向你求助是什么时候吗,你当时又是怎么回应的?"
如果答案是几乎没有向家长寻求帮助,或者寻求帮助时家长回应方式是鼓励孩子继续独立,那么我会担忧这个独立孩子以后的人生。
不是说这个孩子以后会生活凄惨,而是说他很难与人分享自己的脆弱。他擅长把自己表现得一切都好,可实际并非如此。如果发生了痛苦的事,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该如此痛苦,压抑情绪,从而伤害身体和心灵。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虽为人母,却也曾经不知如何舔舐伤口,如何理解感受,进而不知道如何教会孩子自我安抚,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由肯特·霍夫曼、格伦·库珀、伯特·鲍威尔这三位美国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实践总结出的方法:安全感圆环法。
安全感圆环理论核心是三大需求:寻求关爱、探索未知和给予关爱。父母用一双手圈出一个圆环,给孩子带来避风港和安全港湾。圆环顶端代表孩子离开父母出去探索大千世界,圆环底部代表孩子需要获得安抚和安全感。当孩子感觉安全了,就会出去探索,当探索遇到困难时,他就会返回寻求安抚。孩子的需求可以被看作是不断"出去又回来"的过程。
请你想象一下在圆环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在圆环顶端时,孩子希望父母:
1.在旁边看着他们。这里的难点是:就这么看着。对一些家长来说,在一旁看着简直比登天还难。有些家长问我,他的孩子为什么整天挂在他身上,一刻都离不开他。
我想说恰恰相反,是你离不开孩子。当孩子向外探索时,你总是创造各种机会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培养、塑造、看护、哄骗。孩子习惯了这种360度无死角关心的模式,难怪与父母"难舍难分"。
其实当孩子出去探索时,你要做的就是放手,在旁边神态自若地待着,适时用眼神鼓励一下孩子即可。
2.为我感到喜悦。这里的难点是:"因为孩子本身喜悦"还是"因为孩子的成就而喜悦"。两者都很重要,前者是对孩子这个小生命的肯定,后者是对孩子竞争心的肯定。家长需要尽量平衡两者。
下次如果孩子参与活动,不要只在孩子完成作品时对孩子报以微笑和肯定,在过程中就要与他们有眼神交流,让他知道你是为他高兴,而非为他的优秀而高兴。
3.帮助我。这里的难点是:帮助过多和过少的平衡。帮多了孩子会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帮少了孩子会因为不断失败而失去兴趣,这就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的"教育的脚手架"。
脚手架要搭的只比孩子的能力高一丢丢,这样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目标。不过也别担心,这个难点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也会犯错,我们只要在与孩子的磨合中不断尝试和反思即可。
4.和我享受一起的时光。这里的难点是:知道如何分享并享受孩子的活动,但不掌控全局。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玩以后,很容易成为游戏的掌控者,开始问东问西。而随着孩子长大,独立性越来越强,你的掌控会破坏气氛,他们感受到压力,就会想方设法把你赶出游戏。
其实,和孩子一起玩时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就是重复孩子看见的东西并适当拓展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充当老师,"考考孩子",这太让他们反感了。
在圆环底部时,孩子希望父母:
1.保护我。这里的难点是:平衡。孩子恐惧时给予帮助非常重要,哪怕家长知道这其实没什么可怕的。比如孩子第一次去体检、在路上看到汪汪大叫的狗、第一次离开家去学校时,家长只要轻轻把孩子拉到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这个行为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会保护你,这些事情我们不需要害怕。
2.安慰我。这里的难点是:在我们中保持"自我"。我们要理解孩子,然而共情也不能过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明白虽然情绪是他自己的,但也可以从关心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帮助。
3.为我感到喜悦。这里的难点是:不要过度。在圆环底部"为孩子感到喜悦",是当孩子感到沮丧或情绪失控时,耐心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当痛苦尖叫的孩子耗尽体力,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放松下来;当5岁的孩子多次尝试跳绳还是跳不过去,感到崩溃挣扎时,要为他们感到喜悦很不容易。但这时父母需要传递的是"即使事情进展不是很顺利,但我依然爱你"这种喜悦。
4.帮我管理情绪。这里的难点是:猜测与陈述之间的较量。我们和孩子谈论情绪时,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确是在努力猜测孩子感受什么样的情绪,谈论需求时也一样。
如果你对年幼的孩子说"我知道你生气了",而不是说"我猜你是生气了",那么孩子就不会明白,原来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感受是可以猜测和讨论的,因而把你说的情绪全盘接受成自己的感受。
人类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说"我猜你现在难过了"是在告诉孩子,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在分享情绪时,我们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自己情感经历的力量。我们有能力使用并管理这些感受。
如果我们能够满足孩子安全感圆环的早期需求,那么这一套记忆将会成为一个自动运转系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武器和力量。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20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