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流传已久的笑话,说的是某个男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知名导演选中,要去拍电影,告诉家人此事后,妻子和孩子都很开心,但也隐隐有些担忧。
因为他天生有对很大的门牙,他害怕因为门牙影响了他的银幕形象。于是,全家商量许久后,决定去医院拔牙,整个过程很顺利,但导演看到后非常生气。因为当初,导演就是因为这两颗门牙,才决定选他担任角色。
在网上你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发问:我和老公都是985毕业的,为什么孩子怎么鸡都鸡不动?原因很简单:这位网友和她老公很可能都是自己家族的基因彩票。
UC Davis的经济学教授Gregory Clark在他的论文中提到:孩子的智商并不是由父母两人的智商决定的,而是由父母双方家族的平均智商决定的。
展开说这里有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孩子的母亲是家族中惟一高智商的人,家族中其他人都是普通人,学历不高,社会资源也一般;父亲在自己家族中也一样,那么他们孩子的智商一定不会超过父母,回归平均值是必然。
第二种:孩子的母亲是世袭高智商,外婆外公以及亲戚中有超过6人以上的高智商;但是父亲是家族的基因彩票,除了父亲家族里的人都很普通,那么他们的孩子大概率智商不会超过父母。
第三种:父亲出生于高智商家族,母亲是家族基因彩票,同第二种。
第四种:父母都出生于高智商家族,不论母亲的家族还是父亲的家族中都有6个以上高智商的人,并且社会资源也异常丰富,那么孩子的智商就一定能得到保障。
很多人认为富人不停地砸钱投资教育是他们维持阶层的关键法门。不,错了。过度的教育投资无法提高智商,也不能保证阶层不流动,Clark教授告诉我们,保证阶层不流动惟一的方式就是婚姻。高智商家族只和高智商家族联姻,阶层就永远不会掉。
但是如果出现了《泰坦尼克号》Rose爱上Jack,或者《流星花园》道明寺爱上杉菜那种情形,那么他们生下的孩子就会成为阶层流动的突破口。
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你永远斗不过基因,不要认为砸钱就能提高智商,不可能;孩子6岁前智商有可能提高,但很有限。对我们来说,更健康的方式是:接纳孩子原来的样子,包括他的缺点,因为孩子的缺点就是他们的优点。是你的缺点把你推向了闪闪发光的优点 。
说到这个话题,我总是会提到我家地瓜的例子。一过2岁,我就开始让地瓜看英语动画片,一直到现在5岁多,每次都是我给他打开iPad,他自己看完后关掉。我从来不担心他会沉迷电子产品。因为他的大脑抑制功能发育得特别超前,对诱惑的忍耐力和克制力极强,这是天生的,不是我教育得好。
这个优点令无数妈妈羡慕,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眼睛只要一盯上电子产品,就被里面的声光电吸引,整个魂儿都没了,而家长为了和孩子抢iPad,亲子之间的争吵和矛盾从未停歇。
但是我想告诉妈妈们,抑制功能发育得好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地瓜对所有的事情都不那么有热情,他没有特别喜欢的活动。对于阅读,他好像喜欢,但不是不可替代;对于画画,好像想起来也愿意画一画,但是如果不让他画,他也可以接受。
所以,对待所有的兴趣和活动,地瓜的探究都需要我们在后面推一把,因为他总是缺乏向前一步的动机和激情。
相反,那些很容易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他们投入一项活动的速度也会非常快且热烈。当喜欢一个活动时他们会投入120%的精力,也因此会学得非常好。
优点总是一体两面的。你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发扬孩子的优点,他会在他的细分领域闪闪发光。
我们学习技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而不是不断地经历挫败、获得负反馈,感受自己的无能。的确,有些技能确实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柔软、身姿更挺拔,嗓音更好听,但如果我们学习这些技能要花费我们学习其他技能多好几倍的精力和时间,而孩子的自信心也因此受到打击,那么我想说这样的“提高”性价比太低了。
传统的木桶效应给我们植入了扬长补短的思想,认为一个木桶的最短板决定了它装水的容量,于是教育者们各种想方设法要求孩子提高短板,笨鸟先飞。但是笨鸟先飞最大的逻辑漏洞就是只有快鸟才更爱先飞。
“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努力”,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和见到,为什么?就是因为聪明人努力一点就能收获比别人更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时间的推移下,开始“滚雪球”,这是一种乘积效应,很快就能和其他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有比别人更擅长的领域,这个优势甚至不需要非常大,只要微弱的一点点就够了。因为人生赛场不是奥林匹克竞赛,只能有一个冠军。人生赛场的边界可以任由我们划定,开辟自己的蓝海、定位属于你的细分市场。
你永远也斗不过基因,接纳孩子的天赋和缺点,因为缺点是一体两面的,它既是孩子一生要修的课题,同时也是他们拥有某样天赋要付出的“代价”。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某个天赋后,一定不要想着全面发展,而是持续发扬他们的优势,不断鼓励孩子在优势上追寻正反馈,快鸟先跑才是王道!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03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