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别给孩子性格错贴标签

爱哭的孩子软弱?胆小的孩子没出息?这些标签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孩子。科学告诉我们,性格很大程度由基因决定,你永远斗不过它。与其费力塑造,不如接纳那个不完美却独一无二的小生命。

琬文
琬文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琬文专栏#人生发展

琬文专栏 · 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你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执念:“我可以改变别人。”而孩子,比我们小比我们弱比我们无知,正是实施“改变计划”的最佳对象。于是,有专家就这么说:“3—6岁是塑造孩子性格的最佳时期。”

现在科学界公认权威的性格测试工具是“大五人格测试”,它把人的性格分成五个维度:

1.开放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开放性高的人喜欢探索陌生的情景,偏爱抽象思维;而开放性低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

2.尽责性,指的是我们控制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尽责性高的人坚持自己的目标、约束自身的行为、能思考周全、有条理地管理生活,对承诺负责;而尽责性低的人相对懒散、爱拖延、也比较冲动,但是快乐指数很高。

3.神经质,指的是一个人应对外界刺激时的情绪反应。神经质高的人比较容易冲动、焦虑、抑郁和愤怒;神经质低的人比较少烦恼,遇到事情更沉着,心情也更平静。

4.外向性,指的是一个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以及从中获得愉悦的能力。外向型的人喜欢社交、充满活力;而内向型的人偏安静、更谨慎,不喜欢与外界接触。

5.宜人性,表达的是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宜人性高的人比较善解人意,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本善;而宜人性低的人则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之上,总是怀疑他人的动机,因此不愿意帮助别人。

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原型是:开放性高、尽责性高、神经质低、外向性高、宜人性高。但是,抱歉,这样优秀的宝宝我们生不出来。

有一种很扯的说法是:性格塑造是为未来做准备。因为爱哭的孩子肯定很软弱,胆小的孩子肯定没出息,无欲无求的孩子注定很平庸。

谁说爱哭的孩子就软弱?爱哭代表孩子情绪充沛,心思细腻,对事情敏感度高。当爱哭的孩子性格走向正面,展现的就是敏锐的特质。谁说胆小的孩子就没出息?胆小其实是谨慎,谨慎说明孩子对环境的警惕心高、风险意识强、不容易被骗。谁说无欲无求的孩子注定很平庸?无欲无求可能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很多时候,并非孩子本身性格有错,而是家长总给他们贴上错的标签。从另一个角度看,性格有很大程度上是先天造就的,虽然后天能改,但能改的有限,难度也很大。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发现人的性格和生理基础直接相关。尽责性越低的人,头发中的皮质醇水平越高,而皮质醇是一种与压力相关的激素。

2014年一项针对26000人的研究发现,开放性更高的人体内C-反应蛋白指标更低,它在临床上是反映感染的指标。研究人员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开放性高的人思维更活跃,这有助于降低他们患上系统炎症的风险。但是,这些结论只有相关性,到底是性格特质影响了我们的生理指标,还是原本的生理基础造就了性格?科学研究还在继续。我更倾向于认为先天占主导因素,接纳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和阴暗面,用正确的方法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才是父母最大的使命。

如果真要说培养,大五人格中惟一要培养的维度是尽责性。要让一个尽责性低的孩子培养出坚韧的品格挑战很大。因为他天生的特质是懒散、冲动、拖延的,而我们的工作环境却更青睐有韧性、肯坚持的人。所以,如果家里的孩子尽责性低,父母的养育就很有挑战性。

该怎么做呢?《卡尔威特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老卡尔在小卡尔4岁的时候,带着他去户外探险。在一处危险的陡坡前,小卡尔很紧张,不敢继续攀爬,于是他用哀求的眼神望着老卡尔,可是老卡尔没有一点表示,自己爬了上去。这时一旁的叔叔看不下去了,一把抓住小卡尔的手,一路拉着他走。老卡尔看到后,对小卡尔说:“你必须自己走,出发的时候我已经告诉过你,要自己走。”

然后老卡尔又对叔叔说:“你要让他自己走,这样他才能战胜自身的怯弱,慢慢变得勇敢、坚强,敢于面对生活中的风雨,现在你帮他,其实是害他啊。”接着老卡尔蹲下身子对小卡尔说:“儿子,鼓起勇气,我们都已经登上一半多了,你要加油!”最后在老卡尔和叔叔的鼓励下,小卡尔坚持登上了山顶。

户外锻炼的经历在小卡尔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拥有坚韧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这里的关键是什么?父母的参与和适度的挑战。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尽责的人,就要给他创设一个需要尽责的场景。锻炼他、刺激他,让他的大脑留下深深的印记。趁着孩子年龄小,大脑的可塑性更强,尽快完成脑神经的迭代。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说:“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注意,她说的是性格形成,不是性格塑造。性格的形成需要父母和教育者为孩子创建一个环境,让孩子可以专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家长要做的是“不打扰”,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教育”。

不要误解了老太太的意思,以为要拼命想办法去塑造孩子的性格。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孩子性格中的不完美,让孩子的心灵保持吸收的状态,迎接未来更多不期而至的美好。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3 年第 13 期。

东木咨询
琬文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琬文

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女性发展海外留学背景创业管理

英国UCL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上市公司产品经理,民企高管,拥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两娃妈妈。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各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女性来访者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