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咨询
东木咨询

你的人生发展伙伴

咨询师专栏

当你想改变 却又不想去做

明明知道怎样做会更好,却迟迟不愿行动——这是你的困扰吗?改变的阻力究竟来自哪里?是恐惧,还是自我保护的借口?三个巧妙的方向,帮你打破僵局,在痛苦中迈出关键的一步。

琬文
琬文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琬文专栏#人生发展

琬文专栏 · 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你

有朋友问:“我知道怎么做会让我过得更好,但我不太想去做,怎么办?”这个问题,每个人几乎都曾遇到。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反映了提问者的生活方式。当你说“我知道什么对我好”时,显然在认知层面,你已经超越了当下的自己,或者构建出了一个“理想自己”的情境,在那里你会比现在过得更好。

如果我们在纸上画两个点,左边的点代表现在的你,右边的点代表理想的你,你可以定位现在的自己,也可以定位理想的自己,但你不知道如何将这两个点连接起来;或者从你的描述来看,你认为自己不愿意去连接。

换句话说,你认为这是动力问题,而不是路径问题。然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矛盾的信号:如果你真的不想去连接,那么只需维持现状即可。但从提问中,我读出你并不甘心,因为你在问“怎么办”,你在向外求助。

因此,你既想改变又不想改变,到底是什么卡住了你?不妨试试重构问题,也许能找到积极的视角。

从现在的我到理想的我,这个过程被称为改变。与其问“我不想去做怎么办”,不如问自己:改变时,我会遇到哪些阻力?

感到恐惧,很可能是你“不想去做”的最深层原因。当你恐惧做某件事时,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比如“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或者“我父母也是这样”。

然而,如果你换个角度思考:一件事若让你产生如此强烈的恐惧感,正说明它对你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它对你毫无意义,强烈的情绪就不会出现。情绪是你的信使,它为你传递人生发展的重要信号。

你可能会为自己找借口。合理化是最常见的“不改变”心态,用来让我们逃避羞耻感。改变会带来痛苦,而不改变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逃避困难的懦夫。为了掩盖这种羞耻感,我们开始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一个不愿社交的人,明知这会影响事业发展,却告诉自己:“我太真诚,不愿与虚伪的人打交道。”借此,他避免了社交恐惧带来的羞耻感,为自己找到了开脱的理由。即使事业发展受阻,他也会继续用这个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识别了阻力,接下来要问的是:面对这些阻力,我该怎么做?以下是三个巧妙的方向,帮助你打开行动的新视角。

1.调整你所处的环境

当你感受到改变的阻力,不妨“抱怨”一下环境。抱怨的目的不是逃避,而是为了积极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比如你不喜欢社交,但又意识到不社交可能会影响事业发展,这时,你可以反思现有的环境,也就是你所在的公司或团队,主动尝试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团队。

什么样的环境才更适合你?比如,一个老板也不那么爱社交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你就可以减少很多“要不要社交”的内耗。

如果暂时无法找到理想的环境,不妨先尝试在现有环境中进行调整。你可以尝试增量思考,问自己:我的能力圈是什么?我如何扩展它?能力圈就像是你在环境中的保护罩。当你不断扩大这个保护罩时,不仅能更从容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能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让事业稳步前进。

调整环境最直接的方法是“离开”——离开那个让你感到阻力的地方,去到一个能激发你行动的环境。但如果搬离并不现实,你也可以在现有空间中构建更大的保护罩。毕竟,即使在有限的空间里,你仍然有许多行动的可能性。

2.组建一支后援团

每个人的人际交往圈中都需要三类人:导师(你仰慕并学习的对象)、同侪(与你处于同一水平的伙伴)、粉丝(仰慕你并受你启发的人)。这样的后援团不仅提供幕后支持,更能促进行动。

“支持”需要重新审视。一方面,它给予理解和鼓舞,让你在困难时获得力量;但另一方面,它可能带来安慰过度的依赖感,削弱你主动改变的动力。

因此,你需要的后援团不仅仅提供支持,还应具备“挑战”的功能。后援团中有些成员是先行者,他们已在行动中取得成果,他们的存在让你感受到行动的价值和必要性,潜移默化地带动你前行。

很多时候,你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不想改变,而是周围缺少那些“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人。然而,当你重新组建一支由4—7人组成的后援团,向导师主动请教,与同侪互相激励,并通过“以教带学”与粉丝互动时,你会发现,想停下前进的步伐都很难。你还可以加入某个社群,寻找合适的导师和伙伴,优化你的高频联系人结构,为行动注入改变的动力。

3.在痛苦中作出行动

人往往在极端的体验中,才能真正悟出生命的真谛。一个人可能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时,才会意识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痛苦往往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然而,生活中有太多小痛苦,它们在我们的回避中转瞬即逝,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就已经重新回归平常的节奏。

痛苦能让你意识到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什么是必须的行动。因此,抓住痛苦,迈出关键的一步尤为重要。

无法坚持健身的人,可以在一次生病后,立即为自己购买私教服务,通过外力帮助自己锻炼,逐步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与其在经历痛苦后停留于感叹,不如立刻付诸行动,为人生开启新的篇章。

备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4 年第 51 期。

东木咨询
琬文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

琬文

咨询师、东木大会演讲嘉宾
女性发展海外留学背景创业管理

英国UCL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上市公司产品经理,民企高管,拥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两娃妈妈。受训时长18个月以上,擅长各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女性来访者及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来访者。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预约咨询,与专业咨询师深入探讨

立即预约